■中共东明县委党校 单允霞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孕育了灿烂丰富的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党员提高修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立德、治国理政的智慧。
人民至上的思想。我国自古就有“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尚书》的“民惟邦本”,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吏为民役”等主张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是滋养当下“人民至上”的宝贵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其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就是古代的民本思想。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一词作为报告中的关键词,高频词,充分彰显了我党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执政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鲜明表达,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民本思想,要求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的言行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牢记人民至上、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清正廉洁的作风。《周礼》记载考察官吏之“六计”:“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体现了以重视为政者业务能力与品德修养为双重特征的传统廉政思想。古人认为,“廉者,政之本也”“官德廉为本”。无论对古代的士大夫还是当代的党员干部而言,公正廉洁、执政为民都是政治修养的内在要求。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具有浓厚的历史传承性,很多方面与《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要求是相通的,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反腐倡廉的思想营养,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坚守廉政之道、增强党性,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典范,源远流长,“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历经挫折而不屈,靠的就是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从不屈服的品质和气节。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自强不息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作为一名党员,学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在困难和逆境面前不消沉不动摇,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固根守魂,锤炼党性。
厚德载物的品格。“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历史上,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无不基于对“德”的不懈追求,并逐步形成包容、宽恕、柔和的厚德。厚德载物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已潜移默化在当代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品性情感之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信仰根基。中国共产党汲取厚德载物的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厚德载物观念融入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其实质就是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党员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就要在立德、自律、修身上下功夫,做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