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4日
第03版:

媒体观点

引才政策要着眼长远

4月11日 《经济日报》 陈发明

背景:近日,有网友反映,按照当地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申请购房补贴,从提交申请到审核、公示都比较顺利,但到了兑现阶段却没了下文。人才来了,补贴跟不上,是什么情况?

观点提要:近几年,不少城市打响“抢人大战”。放宽落户政策、发放购房补贴、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是各地引才留才的常规操作,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应注意到,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同时,应结合本地财力实际进行操作,不能盲目跟风。一个地方的人才发展环境,是综合性的生态系统,需要一整套立足实际的政策体系来保障。安家费、住房补贴、职务奖励等资金投入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并不是吸引人才的唯一方式。就个人现实选择而言,安居确实有吸引力;但从长远发展看,乐业或许更重要。各地应坚持需求导向,以人才为本。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人才公寓、公租房供给、购房补贴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住房需求;同时,以“人才卡”等形式对其就医、子女教育、日常出行等方面进行生活关爱。在激励人才成长进步方面,通过职称评定、股权奖励、职务晋级、科研配套、创业扶持等方面对各类人才提供充分发展空间。从“抢人大战”的初衷看,把人留下只是第一步,让人成长从而为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才是根本目的。

整治基层形式主义从上级单位不乱下任务开始

4月11日 《央广网》 朱昌俊

背景: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通报三起典型案例。其中,有市县层层加码摊派经营主体增长任务的,有农家书屋实际利用率低造成资金浪费的,还有摊派点赞指标加重基层负担的。

观点提要:这些典型案例虽然形式各异,但均暴露出一些地方过分追求指标完成度,却忽视发展实际需求和质量的弊病。其根源往往在于上级的考核“指挥棒”出现了偏差。要知道,上级对下级的过度施压,难免使得基层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原本应该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却变成应对上级指标和检查的机械式执行,不仅加重基层工作负担,易滋生形式主义之风,也会损害政府公信力。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就明确指出,强化结果导向,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一些地方的考核评价机制之所以导向形式主义,给基层添负担、添乱,就是把考核变成了从文件到文件,从会议到会议,从指标到指标,导致基层在落实上只能是服务于指标的完成,而不是实际问题的解决。要为基层减负并提高基层工作质量,首先就要从上级单位不乱下任务、乱制定指标开始。基层民众到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解决上又面临哪些现实难题,只有事先掌握了这些实际情况,才能确保任务和指标的制定更加科学、务实,而不是一开始就成为形式化落实的诱因。

期待“以旧换新”购房政策出实效

4月11日 《南方日报》 静子

背景:一段时间来,南京、济南、宁波、苏州等多个城市纷纷推出“以旧换新”购房政策,且队伍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据某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2023年以来,全国已有超30城表态支持房子“以旧换新”。

观点提要:“以旧换新”这股风,何以能刮到房地产?根源在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说到底,“以旧换新”,“换”的本就该是新面貌、新气象,这就要求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各主体要积极服务、主动作为,想方设法打通交易中的多重堵点,以更好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循环。比如,有人担心旧房能否卖出心仪的价格。要知道,限于“以旧换新”政策要求的卖房时限、旧房的房龄、旧房总房款不能超出新房总房款的60%等多重因素,卖房者最终往往难以达到心理预期。再比如,有人提出“旧房若是去化不佳,是否会让房企等承担风险”,这也给政策制定者提了一个醒,即要加快研究二手房后续如何保值增值、更好使用这个关键问题。此外,“以旧换新”政策属于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尚不明确的地方,有关部门要做到流程设置更加明确而详细、流程控制更加严谨而有力。从一线城市接连官宣“认房不认贷”,到多地适时调整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再到30余城纷纷推出“以旧换新”购房新政,相信通过一连串有力度的行动、有温度的举措,购房者的置业意愿必定会迎来修复,房地产市场也将会企稳回升。

为35岁“解套松绑”应有更多积极示范

4月11日 《中国教育报》 孔德淇

背景:河南、贵州、天津等多地打破35岁门槛,将招录公务员的部分岗位年龄调整到40周岁。

观点提要:关于“35岁就业门槛”,近年来热议不断。由于公考招录政策的设置与变动极具风向标作用,今年多个省份公考消除35岁限制正当其时,无疑从官方层面释放出了积极信号,为逐步纠偏职场年龄歧视“打了个样”。客观而言,一些用人单位习惯将年龄作为筛选标准,不一定是出于歧视心理,而是渴望提高筛选效率。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把“35岁以下”当作一道硬杠杠,未免显得不合时宜。这不仅有损就业公平,也忽略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会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此背景下,有序放宽公务员招录的年龄限制,是顺应社会现实变化的应时之举。多地省考招录标准的“破冰”,会否形成雁阵效应,带动更多地方和行业起而行之、做出改变,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就目前来看,想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除人为的就业羁绊,还应有更多的积极示范。让年龄不再成为求职者的隐痛,也只是一个开端。创造公平透明的就业环境,不仅需要将不合理的要求从招聘启事中剔除,同时还需要在组织文化、管理制度和社会认知等方面来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变革。(集纳 闻道)

2024-04-14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7904.html 1 媒体观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