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4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党中央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全面阐释、系统部署。新质生产力是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要求三者相互作用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存在形态也不断变化。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质能跃升。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新”,是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由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关键在“质”,是具有高质量特征,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落脚点在“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上进行了艰辛探索。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深刻阐述和科学研究,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标志着中国生产力理论进入创新与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根据新时期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将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时代的主题,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来抓。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时代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和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出明确指引,这为我国生产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的提升指明了前进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世界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我国也面临内部经济增速换挡、外部打压遏制上升的局面。面对持续深入的新技术革命、产业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交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因素,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既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又能加快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