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勇 高爽
他和患者既是朋友又如家人,从医以来,他用带着温度的医术治愈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用带着温情的服务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他被患者称为“贴心专家”“健康咨询师”“好兄弟”“自家人”,他就是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原副院长、心内科专家张金国教授。
三个“小动作”体现对患者满满的爱
在患者的眼里,张金国不仅是一位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专家,更是一名对患者呵护备至的好大夫。
一位患者在病愈多年后给张金国打来电话,几句闲谈之后,张金国就准确地说出了患者的名字和家庭住址。患者很惊讶,张金国却习以为常。“医生只要用心了,记着患者的名字及相关信息并不是难事。”张金国说,经他手治愈的许多心脏病患者的信息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熟悉张金国的人都知道,他尽管是“大专家”,但是看病中却有三个固定“小动作”。
第一个是“逢看病,必摸脉”。张金国在给患者看病时,除认真问诊听诊外,一定要亲自摸摸患者的脉搏、拉着患者的手,和风细雨般与患者轻声交谈。他说,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判断患者的脉搏与心率是否一致(短绌脉等),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患者直接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暖与关爱,让患者焦虑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也利于对患者的治疗。
第二个是“不嫌烦,勤交代”。张金国给患者看完病,打印好门诊病历后,还不厌其烦地为每位患者详细手书医嘱用药的剂量和注意事项等。他说,来看病的很多患者年龄都大了,给患者制定的用药方案讲一遍,很多患者可能记不住,再说病历上很多医学术语也不好理解,虽然手写病历麻烦一时,但可以使患者清清楚楚、永久受益。
第三个是“看完病,留电话”。很多人为避免工作之余被人打扰,一般自己的手机号都是不告诉外人,而张金国却不这样,他每次给初诊的患者看完病,就会在患者病历上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别人问他,不嫌累吗?他总是笑着说,这是为了患者有疑惑和困难时随时随地可以找到他,这时候也是患者最需要他的时候。
“有患者的地方就是我的门诊”
张金国1987年毕业后到济医附院工作,拜师于济医附院名誉院长、心内科知名专家董殿阶教授,从医30余年,成功诊治万余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抢救了千余例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对于就医问诊的患者,他都是有疑必答。早晨不到7点到院,下班后很久才回家,张金国每天的脚步都非常匆忙。除了在医院门诊、病房,在回家的路上、在上班的途中、在参加活动的现场、在休息时间的小区、在出差的列车上,一旦碰到患者前来问询,他总会停下脚步,耐心予以解答。张金国说,哪里有患者,哪里就是自己的门诊。
“张叔70多岁了,最近身体不错。”“许大哥最近康复得不错,已经可以停药了。”“王老弟恢复不错,已经回到工作岗位……”虽然联系不勤,但不论是相知二三十年的老患者,还是初识不久的新患者,张金国对他们的病情都了然在心。
张金国认为,真正关心患者,就要尽最大可能地把患者诊治搞实,不要带着遗憾出院。要关注患者的症状,它是患者的切身感受,病情好不好,患者最有发言权。“医生要时常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强加于患者。只有经常反思、感悟,在今后工作中来弥补过去的不足,才能不断使自己进步、成熟、坦然。”
“患者的信任绝不能辜负”
行医30余年,张金国看了数不清的患者,也结交了数不清的朋友。
20多年前有一个患者,活动劳累后出现胸闷、憋喘,以“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收入院。当时这位患者干的是重体力活,为了家人的生计,一直到病情十分危重时才来住院,这时患者的心功能已经很差,行动及生活自理都出现了困难。张金国看到患者这种情况,一边采取紧急救治,一边安抚家属。在张金国和科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病情稳定,胸闷憋喘症状减轻了,体力也恢复了不少,但患者从此也贴上了“心力衰竭”的标签。出院后,这名患者一直把张金国视为自己的“专享咨询师”,不管白天黑夜经常咨询有关问题。不幸的是,出院的几年中,患者又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和大面积脑梗,生病期间大小事宜患者及家人都会听取张金国的意见及建议,他们的信任,张金国没有辜负。
20年来,他们从医生患者的身份也转变成了朋友、兄弟的关系,之间的电话、短信不只是病情,更多的是送给对方及家人的祝福和问候。2015年的一天,张金国接到患者爱人的电话,说患者去世了,走的时候很安详……临走时,说这次不用再麻烦金国兄弟了,自己活这些年也是多亏了金国兄弟。
在张金国心里,始终有这样一种信念,医生应该为患者传达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幸福的人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