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1日
第04版:

书摊贩卖情怀

郑艳琼

我喜欢光顾书摊。书有巨大的魔力,哪里有书,哪里就有吸引。

霓虹闪烁,人流如织,华服美食,音乐声说笑声不绝于耳,夜市贩卖着人间烟火,但有一个小书摊在贩卖情怀。

一个人,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几十本书,这是书摊的全部。书摊不大,没有标识,还是吸引了不少人。不同以往品类繁多的书摊,这摊子清一色本土一位作者写的本土文字。

摊主就是作者。笔落故土,山河名字来历,旧时旧物风貌,战火烽烟,历史人物记述……挥就的是故土画卷,凝结的是故土深情。

摊主姐姐刚刚退休,一袭黑色的民族风长裙,饰有鲜艳的刺绣,长发垂肩,看上去很文艺。她为人热情和善,满脸笑意,即使人们只看不买,她也热情介绍。人多时,她就招呼顾客;人少时,她便和文友说说笑笑。也许是书籍滋养的缘故,虽然她已经退休,却面庞清秀,眼眸清亮。

互联网挤压了阅读空间,流失了纸质阅读人群,但永远会有坚守阅读纸书的人。电子书籍和纸书给人的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这是纸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书籍结缘的友情,单纯也珍贵。相比于其他商品,书籍总能寄托交易之外更多的情感。穿靓丽民族服饰的小姐姐,买走了3本书,摊主庄重地在扉页写下祝福语,并彝汉文签名,文字清丽纤雅。喜欢藏书的大爷一口气买了全套9本,衣着朴素的大妈驻足摊前,这本翻翻那本看看,也挑了几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书摊是别致情怀的休闲地。

书摊也是聊天之地,几瓶文艺气息的江小白,几盒香喷喷的烤串,聊文学,谈理想,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夜风中,思绪也在飘忽,那些关于书摊的回忆漫上心头。

读初中时,每周五出校门直奔书摊,相比各种零食小吃摊的人满为患,书摊显得落落寡合,但它却是我的喜欢。那里总有喜欢的书,每周攒下的一点零钱全交付书摊。那摊主和我很相熟,有次他说,“你成绩应该很不错。”我有些得意也有质疑,得意是我成绩确实不错,质疑是有同学爱书但成绩并不好。

高中去了大城市,见识了书的海。那时生活撑不起理想,买的书很少。城市簇新的书店很多,街头老旧的书摊也不少,每次外出遇到书摊,总会驻足一会儿,和书籍短暂的际会,让内心很快乐。

大学时迷恋图书馆,几乎每日都去,也买了一些书。老家一柜泛黄的书,便是那时淘来的,我已经忘了它来自何处,或许也有很多来自书摊。母亲多次催促把它们卖了,我总是旧情难舍。

后来我只买新书,崭新书籍上油墨的香气只属于我一个人。但遇到书摊,还是不由自主停下,翻翻看看,就像遇见老朋友。

夜色迷离,歌声动听,摊主姐姐说,“写了这么多,想和同频的人分享。”每本书都会找到下一个落脚处。书摊承载着人文情怀,是城市文化灵魂的摆渡人,是读书人的解忧杂货铺。和书摊的邂逅,是每个爱书人难忘的记忆。

书摊的故事,正在夜市里发酵。你的故事,总在一个个书摊里发酵。■飞扬 摄影

2024-04-21 郑艳琼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8629.html 1 书摊贩卖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