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宋璇 通讯员 王婷婷)在山东瑞祥模具有限公司的展厅内,总经理魏玉龙站在一个轮状铁块前,向参观者展示着公司的核心技术——无损检测试块。这个看似笨重的“铁疙瘩”内部,预埋着精细到0.05毫米的损伤,正是通过这种精密的超声波检测方式,公司能够为高铁车轮等“大国重器”的关键部件做“B超”,确保它们的安全可靠。
瑞祥模具的转型之路,正是济宁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曾经,这里的装备制造业以“粗、大、笨、重”为主,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济宁经开区采取了多项措施。
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入企大走访”“科技进百企”等活动,强化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理念。针对每家企业制定个性化政策,分析产品科技含量、市场状况和转型方向,帮助企业找到发展的新路径。
积极招才引智,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带领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乾钢科技公司通过与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合作成功实现对传统热镀锌金属材料的升级换代,年营业收入大幅提升。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传统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一批批企业像瑞祥模具一样,通过科技改造和升级,实现了从传统到精密、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这些企业的成功转型,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除了企业层面的转型,济宁经开区还坚持产业协同发展和科技创新驱动。制定了产业集群发展方案,打造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重点推进数字经济的培育壮大,打造新基建、壮大新动能、培育新业态,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以集群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梳理整合全区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济宁经开区“1+2+3”产业集群三年培育方案》。该方案旨在打造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包括一个500亿级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两个300亿级的数字经济和现代港航物流产业集群,以及三个100亿级的节能环保装备、专用车及零部件、医疗装备及医用材料产业集群。这种集群式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形成全区产业集群式落地、链条化发展的态势,还能有效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
注重抓好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通过实施“一线工作法”,多部门合力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确保项目能够如期建设。济宁经开区还积极谋划储备技改项目,加强对区内企业的培训指导,推动其开展技术改造,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重点实施“打造新基建、壮大新动能、培育新业态”三项措施。通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济宁经开区成功获批了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试点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试点。济宁经开区还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新项目、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通过打造智能制造示范标杆企业、培育新业态、促进产业集聚等措施,不断推进数字经济的培育壮大,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济宁经开区坚持助企服务加力,利用“惠企政策大数据平台”和“企业云地图”平台,将全区各类企业及国家、省级、市级各类惠企政策纳入智能化管理,推动政策应享尽享。同时,通过实施“企业问题收集日”和“企业走访日”等活动,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和困难,帮助企业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