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记者给您当导游”第二站走进“两孟”。一提到孟子,大家也许就会想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一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
夕阳西下,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如诗如画。站在孟庙的门口,仿佛看到古今多少名流墨客来来往往,一睹亚圣灵迹,表达对孟子的尊崇和景仰之情。
青砖黛瓦,朱门古树。櫺星门内两侧各有一座牌楼,东侧写的是“继往圣”,西侧写的是“开来学”,赞誉了孟子继承了圣贤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做出了“继往开来”的历史功绩。继续前行,穿过“亚圣庙”石坊,银杏树下掩映的就是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取自于宋代理学家程颢之说:“仲尼,天地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的思想像天地一样宽广,而孟子倡导浩然之气,突出大丈夫人格。这道门就赞扬了孟子雄伟刚健如泰山一般的精神气象。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这种浩然之气,经过历代先贤、志士的弘扬与践行,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孟庙内有一座官箴碑,位于致敬门内西侧,呈方正立体四面碑,因碑身四面镌刻“仁、廉、公、勤”四则箴文,故而得名。其大意为“仁为官之本、廉为官之魂、公为官之义、勤为官之功”。官箴碑文凝练阐明了仁爱、廉洁、公正、勤政四则为官之道,同当前的“德能勤绩廉”的标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孟母的教育对孟子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坚韧品格,在孟子的身上,处处可以感受到母爱的光辉。而孟母也因自身的智慧,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尊崇,为“四大贤母”之首,被后人尊称为“母教一人”。孟庙里《母教一人》石碑,既称赞孟母是倡导母教的第一位母亲,也表彰孟母是母教中做得最好的一位母亲。孟母殿静静地伫立在亚圣殿的东侧,相比壮观雄伟的亚圣殿,孟母殿显得格外安静而低调。
主建筑亚圣殿为七楹、重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顶。在殿内保存有皇帝钦赐的两块匾额和一副对联。门楣之下的横匾“道阐尼山”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乾隆皇帝亲赐,同时题写的还有殿内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金匾高悬于神龛上方,意为孟子“守先王之道,以期待后世对儒学的传承”。近年来,济宁倡树优秀传统文化“八个融入”理念,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自觉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中担负重大使命、作出更大贡献。这也许就是“守先待后”的最好阐释。
与孟庙仅一街之隔的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前后七进院落,保存楼、堂、阁、室200余间。孟子认为君子要行走在“义”的大路上,出入在“礼”的大门之中,所以悬挂有“礼门义路”横匾的大门也叫“君子门”。继续前行,在孟府主体建筑大堂前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件器物,东侧为日晷,西侧为嘉量,都是效仿皇宫格式来摆放的,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大堂是孟子嫡系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政府官员,申饬族规家法,以及节日、寿辰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穿过大堂,进入内宅。内宅门的外檐木坊上有三幅精美的透雕图案,分别是“鹤鹿同春”,寓意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鲤鱼跳龙门”,寓意加官进爵,望子成龙;“麒麟送子”,寓意为世世代代,香火不断,后继有人。
穿过内宅院,便到了赐书楼。赐书楼古朴典雅,为明代建筑,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是孟氏后裔存放皇帝钦赐墨宝、书籍和家族档案的地方。走在这里,空气里仿佛还飘荡着淡淡的书香墨香,让人忍不住想深吸一口气。
“两孟”不大,却蕴藏了无限的韵味与能量。漫步在古道牌坊之间,流连于奇树碑刻之中,仿佛心灵也得到了升华。在这古色古香的庭院中,还有数不尽的历史与故事,等待着前来拜访的人们去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