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汤伟
刚过“立夏”节气,位于汶上县经济开发区的华城百灵服装有限公司却早已是一片火热的生产景象:在这个全县单体面积最大的裤装缝纫车间内,700余台先进数控缝纫机同时运转,发出“咔咔”的清脆声响。
作为全球顶级快时尚品牌的裤装供应商,在面对行业竞争压力加大、外贸环境更趋复杂的情况下,销售业绩连续“翻红”。逆市增长秘密,隐藏在车间门口的一块铭牌里:红色车间。
“我们坚持党建赋能生产,党小组长联系班组长、党员联系职工,沟通协调更顺畅,职工更有干劲。” 济宁华城百灵服装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缪甫华告诉记者,通过定期召开的“协商恳谈会”“沟通交流会”,党员、职工代表与企业管理方就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员工诉求等内容展开讨论,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让企业与员工之间交流渠道畅通,员工归属感更强,车间整体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红色车间”的建立,得益于汶上县经济开发区的“红格聚能”工程。近年来,汶上经开区构建“一核六格”党建格局,使党建工作从园区的“面”延伸到网格党组织和企业的“点”。由园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包保网格、担任网格长, 职能部室党员、业务骨干直接联系企业开展包保服务,规范化建立企业“一企一档”近300份,收集企业诉求及建议140余条。开展项目申报等服务700余人次,解决企业诉求42项,解决用地指标800余亩。实现以“党建链”聚合“产业链”,推动党务、政务、为企服务“三务合一”,促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员工流动性大,是化工类企业长期以来的痛点,不但培训成本增加,也制约着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我们是老牌国企改制而来,对员工关怀工作一直很重视。实施党建网格管理后,开发区党工委派出3名业务骨干来到厂里,一手助党建、一手促发展,帮我们疏通了发展堵点卡点,树立了发展信心。”济宁中银电化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赵华盛有些感慨地告诉记者,通过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中银电化相继实施独具特色的“师带徒”、充满人情味的高考“陪考假”、为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提供“无息住房贷”等关怀政策,员工们视企如家,产业工人队伍更加稳定,集体荣誉感更强。
党建服务企业,提高发展质效。在具体实践中,汶上经开区党工委坚持“问题导向”,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依托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常态化举行周五招聘会,帮助务工群众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举办产业链党委“红色沙龙”、政策培训活动10余场,探索开发纺织服装“休闲服饰贷”,授信总金额2亿元,有效解决了纺织服装企业融资难题。
“汶小暖”服务队通过“跑腿帮办”,成功申报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0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支持新风光电子成功入选首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风光电子、海纬机车2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8个研发项目入选2023年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有力促进园区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