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本报今日开设“记者一线看发展”专栏,组织记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紧围绕社会热点、发展难点、民生焦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访,在田野乡村、企业车间、项目工地、科研一线触摸发展脉动,感受民生温度,发掘典型经验,呈现生动实践,用心用情讲好高质量发展的济宁故事。
■本报记者 胡碧源
微风轻拂,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五一”假期,省级美丽乡村大李庄村的“喻见梦里水乡”绿意盎然,游客成群。休闲木桥、栈道间,是颇有田园建筑特色的“梦里水乡”会客厅、“喻见花开”研学游实践基地。游客们正以此美景为幕,或谈笑,或拍照。“从朋友圈刷到朋友来大李庄打卡的照片,看着风景特别好。今天,我特地带家人一起打卡欣赏美景,亲眼看到果然很美!”游客刘女士告诉记者,和家人从城区驱车只需半小时路程。
任城区喻屯镇大李庄村党支部将生态振兴作为治村根本,以“水”为墨,“生态”作笔,盘活村内滨湖涝洼地1600余亩,整治后由村集体组织代管代种,整治一片撂荒地,拓展一条产业路,“泥巴坑”变成了“聚宝盆”。
站在“梦里水乡”会客厅前的栈道上向西眺望,便能远远地看到王军庄村秋月梨基地的彩绘冷库。该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水系整治,打造成千亩秋月梨种植基地。
喻屯镇“滨湖水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任城区喻屯镇东北部,面积10平方公里,涵盖大李庄、王军庄等10个村。大李庄的梦里水乡、王军庄村的秋月梨基地,是该镇“梦里水乡—秋月梨基地—喻见民宿—喻兴园”农文旅于一体精品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年吸引济宁城区及周边游客10万余人前来打卡、游玩、消费。
喻屯镇作为典型的滨湖水乡,水产资源极其丰富。随着科技的发展,该镇的渔业发展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采煤塌陷地发展现代渔业,喻兴园数字渔仓育繁推基地成为全省首个具有水质检测、粪水分离、生态净化、臭氧曝气、鱼菜共生完整水循环系统的现代渔业产业园。目前已建设工厂化养殖车间2万余平方米,标准化养鱼池72个,单池产量可达2万斤/年,较坑塘化养殖,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44倍。“我们可实现加州鲈鱼育苗1亿尾,可保证3万余(亩)水面养殖需求,为社会培养输送养殖专业人才1000余人,孵化集聚大学生创业团队3个,年综合产值超1亿元,带动渔民增收超3亿元。”任城区喻屯镇社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王志说,依托喻兴园数字渔仓育繁推基地培育的优质鱼苗,通过“培训+认养”“托管+代销”等模式,与周边村庄、养殖户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头几年,乡村振兴多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各村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各自用,难免造成投资重复和产业同质化,不利于区域性的整体发展。”谈到对乡村振兴“片区化”的认识,喻屯镇大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爱华直言,相较于缺乏地缘、资源和文化关联的单点出击,抱团发展更有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如今,在“滨湖水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统一规划引领下,南四湖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开掘,域内不仅建成了全国第一家与北京大学合作的乡村振兴服务站“北大燕园”,还通过“智慧渔芯”科创平台把加州鲈鱼引入了微山湖;先后搭建起“梦里水乡”会客厅和“喻见花开”研学游实践基地等乡村游、研学游载体,农渔产品上了网、农业知识成了课,乡村发展的潜力被系统性激活。
喻屯镇“滨湖水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作为该镇重点打造的示范片区,主动把握近郊、近水区位优势,构筑北部“梦里水乡”农文旅商基地、中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南部喻兴园数字渔仓育繁推基地发展布局,通过国企助力、院企合作、村企联建、联村带户,形成“合伙干、科技帮、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描绘出一幅村美民富产业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