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项清 本报通讯员 李超 摄影报道
近年来,微山县张楼镇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持续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让生态宜居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让农村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坚持高位谋划,统筹搭建“六到位”整治格局。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召开镇村两级专题会议,对前期整治成果巩固提升、道路绿化、院内院外环境卫生、微景观打造、美丽庭院创建、积分超市兑换等进行研究部署,做到各项工作相互融合、统筹推进。二是组织领导到位。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把手”责任制,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乡村振兴重要事项,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三是责任分解到位。注重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面落实包保责任制,建立副科级以上领导包村、机关干部下沉一线的工作机制,聚焦全镇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坚持问题“不回避”,短板“敢曝光”,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不断提升。四是政策制定到位。编制印发《张楼镇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实施日通报、周汇报、月评比的人居环境指标考核,在重点部位设置禁止倒垃圾等投诉举报牌,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月末逐村开展观摩提升。五是宣传发动到位。通过发放宣传单(册),张贴宣传公告,制作公示公告牌、制度牌等方式向村民宣传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发动群众一起加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六是工作落实到位。镇级分片到人,村级包干到人,做到人员、措施、责任“三到位”,实现一段接一段、一环扣一环,确保不留下一处空缺、不放过一个死角,让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坚持“以点带面”,重点开展“六全面”整治工作。一是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工作。将微景观打造、信用积分超市、美丽庭院创建与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通过“干部带动、党群互动、全民参与”的模式,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除隐患设施、治理各种乱象、提升村容村貌、维护村庄环境。二是全面提升重点区域整治成果。重点对湖西大堤沿线、“两湖”旅游景点、村内巷道等区域整治以及农村户厕整改等工作开展全覆盖检查指导,对反复出现脏乱差的地方彻底整改,确保不出现反弹。三是全面推进农村庭院整治行动。推进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的宣传落实,依托美丽庭院创建,统筹推进全镇庭院环境整治和室内卫生清洁,常态化保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宣传单(册)5600余份、张贴宣传公告200份、创建美丽庭院90个。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优化生活垃圾设施设备配备,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社会化服务机制,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外包统一转运制度。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截至目前,全镇9个行政村建有垃圾堆放点27处。五是全面推进河湖岸线水清岸绿。加强“四乱”问题整治力度,对镇域21公里河湖岸线存在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依托镇、村河湖长体系,对主要河道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问题台账,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志愿者、公益岗位人员500余人参与进来,调动挖掘机12辆,对河岸、沟渠两侧的废弃物、堆积物、河面漂浮物及杂物等进行地毯式清理。六是全面动员发动群众。党员干部带头,主动“领岗认责”、积极“上岗履职”,“变身”人居环境整治的“先锋队”“排头兵”“主心骨”,彻底打开“党员带头群众赞、群众跟着党员干”的良好局面。
坚持“群众路线”,逐步形成“六起来”长效机制。一是广播喇叭响起来。开展乡村大喇叭播放人居环境整治倡议活动,采取线上新媒体宣传和线下入户动员相结合,充分运用媒体作用,树立一批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典型,通过实实在在的成效感染和带动周边群众。二是宣传横幅挂起来。悬挂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横幅,进一步唤醒群众“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防止出现“政府热、群众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状态。三是党员干部干起来。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做到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从自家开始,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四是志愿服务动起来。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根据实际对户内庭院、门前三包以及巷道等区域常态化+不定时开展志愿服务。五是评比活动搞起来。利用红黑榜、荣誉榜以及流动红黄旗等机制,奖优罚劣,动员广大群众向典型看齐。六是督导检查跟起来。由镇纪委采取定点督查和随机暗访的方式,查验工作开展质量,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做到限期整改、限时办结、逾期问责。建立健全常态化约谈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