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飞 殷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进行了战略擘画,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对抓好民生保障、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贯彻落实大食物观,要构建大资源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但我国山地、丘陵和水域面积广阔,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水体农业潜力巨大。要树立大资源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利用好各种食物资源,面向全部国土构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大资源格局。开发食物资源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传统农业向绿色低碳农业转型,推动食物生产兼顾提质增产和生态保护,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产布局。
贯彻落实大食物观,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大农业契合大食物观要求的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是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的立体农业。必须牢固树立大农业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设施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加快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业向集约高效、立体复合方向发展,从而破除耕地资源限制,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贯彻落实大食物观,要完善食物大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口粮已经实现自给,但大豆、奶类、水果等部分食物的进口额不断增加,面临着自然气候、地缘政治和物流受阻等原因造成的偶发断供风险。要树立大市场观,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立国内国际两条供应链互为补充的双循环格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食物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以建设农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流通体系为抓手,全面加强食物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要坚持底线思维,持续优化农产品进口布局,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消除和防范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双循环面临的障碍和风险。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