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至7日组织现场鉴定,6月12日就出具了鉴定结论,并通过邮政局送到我们职工手中,这次鉴定结论出得真快。社保中心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给你们点赞!”近日,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对市社保中心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近年来,市社保中心坚持以打造“暖心劳鉴”服务品牌为引领,推动劳动能力鉴定全面升级,让参保群众办事舒心更暖心。截至目前,我市共为1917名职工群众提供鉴定服务,为21名无法进行现场鉴定的人员提供上门鉴定和远程鉴定服务。
为重症患者开辟绿色通道
“今天外面又是风又是雨的,你们还来家里给俺对象鉴定,真的十分感谢!现在她有了保障,我们全家也能安心了!”近日,工伤职工王某的家人向上门服务的社保工作人员和劳动能力鉴定专家表达感谢。王某因交通事故导致重度颅脑损伤,无法参加现场集中鉴定,市社保中心根据其亲属申请,安排劳动能力鉴定专家为其上门服务。市社保中心为急危重症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在随时受理鉴定申请材料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鉴定速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工伤职工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及时享受相关待遇。同时,全面梳理整合12345市长热线电话、网络问政、窗口电话咨询等疑难问题,建立《劳动能力鉴定疑难问题及人员台账》,对职工群众的诉求做好事前防范、事中解释、事后跟踪,确保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得到回应。
借力信息化推动鉴定提速
“以往,我们都是劳动能力鉴定现场结束后,回到办公室再将相关资料录入系统,整个鉴定工作‘战线’拉得很长,结论出具较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将办公地点搬到鉴定现场,边查体、边审核、边录入,大大提高了鉴定结论出具速度。”市社保中心副主任夏梅介绍。市社保中心在利用省劳动能力鉴定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现场查体、现场审核、现场录入系统的“链条式”工作模式,鉴定专家在现场直接将评审意见输入电脑,社保工作人员在现场直接将其他相关资料录入系统,鉴定结论的出具周期由14天缩短为5天。同时,主动对接邮政速递公司,摒弃以往由单位或个人领取鉴定结论的送达方式,将鉴定结论全部采取EMS送达,既方便了用人单位和职工,又缩短了结论送达时间。
建章立制完善鉴定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各县(市、区)劳动能力鉴定受理审核环节,加强各级经办机构窗口服务质量,防止出现‘二传手’现象,结合全省劳动能力鉴定案卷评查情况,我们对业务经办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流程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市社保中心劳动能力鉴定科负责人王芳介绍。《通知》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材料受理、组织鉴定、结论出具、结论送达和案卷归档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流程,让劳动能力鉴定管理的各项流程更加规范完善。出台《济宁市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回避制度》《济宁市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考核评价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管理,严肃鉴定现场纪律,加强鉴定专家风险廉政责任意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严格依规作出鉴定结论。通过各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留痕,确保现场鉴定更加规范有序、鉴定结论更加客观公正。
通讯员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