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第03版: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涵

■张沙沙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建引领作为中国式基层治理的基本方式,是新时代基层治理模式的重大创新,是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有效发挥领导作用的一种特定方式,与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应科学把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基础,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政党组织的主体理性力量,创造性地将“融性质、价值、地位、功能、使命、责任于一体的‘使命型政党’”内蕴于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成功地将人与制度有机地连接起来,开创了人类政治形态发展的新境界。在党的各级组织内部,党的理想信念对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发挥作用;在组织外部,党整体影响和协调着围绕在其周围的机构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动员着各种社会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构成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核,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提供了精神保障,体现了问道于民、问需于民、问力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五位一体”的复合特征,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新路。

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以政治引领的方式团结带领各个治理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为基层党组织对党中央关于基层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的具体落实,通过宣传、教育和平台建设,营造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的氛围环境;另一方面体现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直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调动,调动各个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治理积极性。因此,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要“从党政主导的全能型党建向互动参与的合作型党建模式转变,从党组织的一元化领导的总体性支配格局向一核多元的协作性治理格局转变,从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导向的功能转变”。

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进行公共资源整合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基层治理的根本目标导向。纵观世界各国的基层治理,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就是平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党建引领嵌入基层治理,大大强化了国家的力量,为缺失的公共利益代言,不仅更好地协调了差异化的利益元素,推进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优化,也有利于维护和创造公共利益,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党建引领之所以能够超越具体利益之争,根本上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这为基层党组织平衡利益关系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纪律的政党组织,党内通过严密的制度体系约束着分别在不同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广大党员,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组织都难以做到的。在实践中,各地都建立了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这一机构,通过宏观指导实现资源交换与整合的制度创新。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的充分发挥,能够很好地补充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在资源整合中的空白地带,在培育自治、弘扬德治、助推法治及更好把各种治理主体团结起来中发挥明显优势。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兖州区委党校)

2024-06-2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4824.html 1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