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第03版:

“七一”专栏

不变的情怀

种衍洋

我的岳母成长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她的父亲、叔叔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她的大哥是国家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被誉为“空中千里眼”王牌飞行员。

受家庭的影响,岳母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上世纪60年代,全国展开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马坡也不例外。公社号召全体社员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岳母踊跃报了名。

那时候没有机械化的工具,只有肩挑手刨。岳母担任“女子突击队”队长,带领着公社里的十几名姑娘,全凭一双手,一根扁担,一副抬筐,把河里的泥土用肩膀运上岸。

她们在工地你追我赶,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汗水湿透了她们的棉衣,风雪一扑,冻得浑身发抖,牙齿“咯咯”打颤。渴了,喝一点带冰碴的水;饿了,啃几口凉煎饼;委屈了,默默擦干眼泪继续干……她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最终圆满地完成任务,“女子突击队”全体人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

由于岳母工作突出,这一年岳母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那时她家的堂屋墙上贴满了奖状,都是岳母获得的县级劳模、先进个人、劳动标兵等荣誉。

岳母的三哥是两城北薄中学的教师,1967年的春天,他看中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分配来的一位年青人,为人正直,勤奋有才能,就把他妹妹介绍给他。

这位年青人是烈士子女,他的父亲是运河支队机枪班长,1944年在寨子作战时与日军搏斗英勇牺牲。两个年青人都出身革命家庭,情投意合的他们同年11月走在了一起。婚后按国家政策,岳母跟随岳父户口转为非农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文笔出色的岳父,被调到傅村公社做秘书。后来4个孩子相继出生,一家7口人,如何安排好生活,需要精打细算。乐观的岳母,把紧巴巴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家里偶尔改善伙食,她也不忘给左邻右舍的老人和孩子们送去一些。

1986年夏,岳父又被调到济宁监狱工作,一家人搬了新的住处,岳母也随调岳父单位的劳服公司。岳母的婆婆体弱多病,全靠岳母精心护理,直到婆婆与世长辞。

1999年,岳父退休,却不幸查出癌症晚期。在与病魔抗争中,岳母无微不至地照料,2005年岳父去世。

再后来,4个子女都相继成家有了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岳母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家具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式样,衣服穿旧了也舍不得扔,平时的剩饭剩菜也不舍得倒掉。她常说“俺是从困难年代过来的人,那时候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管新旧只要能保暖就可。还有我知道粮食的金贵,浪费粮食就是作孽。”

岳母对自己是出了名的“小气”,但在助人为乐上从不小气。看到大街上环卫大妈冬天还穿着单鞋,她买棉鞋袜子送给她们;看她们吃饭不及时,就给她们送去热乎的饭菜。现在,她和那些环卫大妈成了很要好的姐妹。

2021年,83岁的岳母依然硬朗健康,虽然略有驼背,满头白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慈眉善目。爱干净的她,穿着总是很得体。每天生活作息有规律,早起晨练,中午去广场找环卫大妈聊天,晚上看新闻联播,21点准时休息。

这年“七一”前夕,上级党组织派人给岳母送来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岳母视为珍宝,用红布包裹着,珍藏于床头柜上的铁盒子里。

这是一个饼干盒子,那是她当空军的大哥,在上世纪60年代从广州寄来的,饼干吃完了,盒子没舍得扔。从参加工作到光荣退休,岳母搬过几次家,零碎的旧东西扔了一些,只有这盒子,岳母拿着像个宝贝。

前几天,岳母让我替她办理电视续费,需要她的身份证,让我打开那盒子。我眼前一亮,里面没有现金和存折,除了身份证、退休证、劳模证、烈士证、优秀党员证书,还有“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盒子的最底下,还发现有几张捐款单,1998年南方水灾捐款单、汶川地震捐款单、玉树地震捐款单……

我一下子明白了,这是一名老党员的情怀。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

2024-06-29 种衍洋 “七一”专栏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5146.html 1 不变的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