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第01版:

塌陷地里的“珠光宝气”

■本报记者 徐斐

一提到珍珠,大家都会想到它的美丽与高贵,独特光泽和圆润形态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魅力。

一提到塌陷地,大家想到的就是采煤过后的废弃区,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生态失衡。

但是邹城市太平镇却探索出了一条既注重生态效益又兼顾经济效益的采煤塌陷地治理典型路径,把这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曾经富氧化严重的采煤塌陷区水域,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充满“珠光宝气”、水美景美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在太平国家湿地公园里,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漂着一串串浮球,随手拎起一个,只见下面挂着管网和笼子,里面有几只河蚌。取出河蚌打开后,十几颗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珍珠呈现眼前。这便是太平镇引进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项目,在约800亩的塌陷坑塘里,挂养珍珠蚌130多万只,年均产出淡水珍珠2000公斤,经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可实现产值超千万元。据介绍,每只3龄珍珠蚌一天能过滤50升水,塌陷地的高盐水体可以培育出媲美海水珍珠的优质珍珠,一只河蚌就能产出十几、二十几粒珍珠。围绕珍珠养殖形成的服装、首饰、艺术品加工等产业,也在加速布局,昔日的塌陷地摇身变成了当地发展的“聚宝盆”。

太平镇辖区有4座煤矿,同时是6座煤矿的采区,作出经济贡献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采煤后形成的塌陷区,不仅破坏区域生态环境,也因常年积水形成坑塘,无法种植传统农作物,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严重制约了塌陷区村集体经济发展。

面对如此情况,太平镇致力于破解塌陷区水体治理困局,按照“生态化治水、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对皇甫庄村、鲍家店村、后鲍家店村等7个村的800余亩塌陷地进行池塘建设,经邹城市相关部门协调,联合兖矿集团投资近2亿元,引入浙江清湖集团发展“靶向珍珠养殖”产业,实现水质净化、珍珠养殖和群众安居乐业的“三大效应”。该镇有塌陷地1143.6公顷,综合治理后形成湿地面积7500亩、恢复耕地4600亩,湿地面积占比达到43.72%。目前,已完成31个塌陷区池塘建设,其中24个池塘挂养河蚌,又通过盘活禁养的网箱养鱼水体,不断延伸珍珠产品产业链条,形成有“珠光宝气”产业特色的“珍珠岛”。

通过坚持不懈的治理,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曾经荒芜的塌陷地华丽转身,变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依托治理后形成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该镇大力发展“农林渔文旅”生态产业,建成了观澜书院、古刹禅林、汤家花园、柳澳渔村等多个文化旅游项目,通过观光采摘、农耕体验、捕鱼观赏、休闲垂钓等活动,让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体验本土特色文化,探索走出一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相协同的塌陷地治理新路子。

2024-07-0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5194.html 1 塌陷地里的“珠光宝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