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洪玮 赵明清 戴路
“各位铁粉们,我在抖音店铺里为您直播,这是俺村生产的冲调类食品,麦片、藕粉、葛根粉……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口味,有需要的抓紧下单。”近日,兖州区兴隆庄街道冠庄铺村村民“70后”主播吴为东在村办企业“直播间”开播了,不到一小时,刚刚从生产线下来的200多件特色食品被网民抢购一空。
如今在兖州农村,从商超到村庄、从庭院到智能大棚,到处可见“直播间”,三脚架一支,打开手机,昔日拿锄头耍镰刀的农民朋友纷纷拿起话筒、对着手机,当上了电商“主播”,而这些“新农人”通过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网络化、数字化赋能,正成为培育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九部门印发的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我启发很大,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赋能,‘新农人’带动是关键,培育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是突破点。”兖州区文化和旅游局派驻冠庄铺村第一书记姜猛表示。从去年11月份开始,为培育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兴隆庄新驿片区第一书记工作队依托文化市场管理优势,协调筛选资质齐全、关注度高、口碑佳的直播电商企业,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在冠庄铺村创建了济宁市首家农村主播与直播电商立体式融合平台,培养直播电商“新农人”,这一成功做法在兖州全域复制推广。
“农民当主播,庭院、大棚成了直播间,这在农村是件新鲜事,做‘新农人’得让村里党员干部热起来、动起来。”姜猛说,为打消村“两委”成员以及村民对直播电商的疑虑,第一书记们带领大家到资质齐全的山东超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发展规划、用人标准以及平台直播内容要求。回到村里,通过村“四议两公开”程序,筛选出赋闲在家的15名村民,到直播电商企业参加岗前培训,4名优秀主播脱颖而出,成为兖州首批农民网络“主播”,有了“新农人”的鲜明身份。
“数商兴农”成为兖州区培育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举措。该区依托“第一书记联盟+龙头企业+基地+N”产销模式,一边培育兖州特色农副产品品牌,一边培养“农字号”电商,构建标准化、可溯源的第一书记特色农副产品直供配送体系。该区108名第一书记编制了《兖州区“第一书记”联盟特色农副产品推介名录》,筛选打造了东三村鸡枞菌、歇马亭小磨香油、三官庙村黑豆挂面等69个“乡村好品”,并在今年春节,办起了兖州区首届第一书记联盟农副产品推介会,69个“乡村好品”同台展销,日均销售收入1.5万余元。派驻兴隆庄街道北湖村第一书记的兖州区供销社基层社发展指导科科长于雅楠,开办了乡村直播间,不但担任“主播”,还培训了全区20多名农民“主播”,搭建了区、镇、村三级供销社网络销售平台,目前17个符合资质的“乡村好品”备受当地消费者青睐。
济宁市袁小胖农产品有限公司打造“传统市场+电商”的立体化营销模式,22名“农家女”利用抖音直播平台,2023年实现线上红薯销售金额400多万元,线下合作的烤薯店“粉丝”遍布全国,实现全国生鲜蔬菜行业排名前十,番薯类全国排名前五,在淘宝网实现年度“烟薯25”销量第一。而纯手工无添加薯干、薯片加工日出成品800斤,销售金额1.2万余元,提高红薯附加值50%。
“我们就是通过第一书记搭建的平台,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措施,加大对职工的岗位培训,网络经营、速递、直播带货等新技能被广泛运用到生产经营,为‘袁小胖’带来营业性收入5600万元,为240家农户每亩新品种番薯增收210元。今年第一季度,仅地瓜苗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140%。”公司总经理袁蒙表示。
“紧跟数字时代,用电子商务赋能农产品上行效率,为‘乡村好品’上行开辟新途径,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销售梗阻,第一书记要在培养‘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培育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做文章。” 兖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毛国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