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4日
第03版:

从《孟子圣迹图》中了解孟子的一生

■冯露露

在邹城“两孟”现场教学点内有这样一通特别的碑刻,它立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碑中正反两面以书面的形式刻着12组图画,每组长35厘米,宽26厘米,正面为《孟子圣迹图》,是一组比较罕见的有情节又有人物故事的连环画,使人能明确了解孟子一生的重要事迹和思想主张。

《思孟传授》图刻画了孟子虚心向老师子思学习的情景。图中,子思和孟子都坐在宽大的座位上,子思为讲授状,孟子叉手端坐,认真聆听教诲。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与孟子并非同时代的人,孟子怎么可能由子思传授儒学呢?原来这幅画形象地说明了孔孟的师承关系,子思曾在邹城举办子思学堂,孟子授业于子思的弟子,说明孟子为正统的儒学传人。孟子学成之后,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收徒讲学,名声日隆,为了在百家争鸣之中举起儒家的大旗,更为了“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孟子从40岁开始周游列国,他的足迹遍及齐、宋、滕、魏、鲁等国。

《传食于诸侯》图刻画了孟子坐在驷驾的车中,车有顶盖,两侧弟子有的怀抱竹筒,有的肩扛利器,护卫在左右,乘车数十乘,弟子数百人,浩浩荡荡,场面宏大。孟子的弟子彭更,问孟子:“我们这么多人,到一地,吃一地,对别人似乎没什么贡献,并且打扰别人,心里过意不去。”孟子说:“如果不是为了仁义,连一顿饭也不该吃别人的,如果他们实施了我们的仁政王道,就是他们以对待尧和舜的礼节对待我们,我们也泰然处之,没什么过意不去的。”这就是孟子,所到之处,尽数大禹周公孔子之道,并开辟了“义礼之辩”的先河。

《梁惠王问利国》图记录了梁惠王坐于左侧,欠身拱手向孟子发问,兴致勃勃地向孟子请教,一副虔诚的神态,右边的孟子则岿然端坐,神态自若。梁惠王问,您千里迢迢赶到魏国,请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利益呢?孟子说,为什么谈利益?有仁义就够了。一个反问,便揭示了一个时代的诟病。上下交征利,而忽略了人性本身的价值。

《道性善》这幅图刻画了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之道,“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劝告统治者要发扬人所共同的善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从而道出了“仁政”理论的根基。孟子的思想在周游列国中日臻成熟,虽然没有如愿以偿推行仁政王道于当世,却成就了一次旷世的文化之旅。孟子晚年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孟子七篇》,彪炳后世,奠定了儒学两千多年来独占大一统的思想地位,“亚圣”实至名归。元文宗至顺二年,即公元1331年,追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画中对此也有记载。

正是这样珍贵的文物存在,让一个真实而又鲜活的巨人浮现在了我们面前。孟子阅遍世间,依然相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义礼智是能够主导社会的,黎民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是可以实现的。当下我们就是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学习生活中,进而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2024-07-24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6815.html 1 从《孟子圣迹图》中了解孟子的一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