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马辉 田春雨 邹磊)盛夏时节,白马河畔,随着1A1舵机舱分段顺利吊装到位,山东新能船业在建的 90 米 LNG 动力集装箱船首船成功实现主船体贯通,转入到上建搭载、机管电舾装阶段,这艘凝聚着众多智慧与汗水的京杭运河“巨无霸”船舶,即将在内河航运领域大展身手。
上半年,龙拱港铁路专用线顺利竣工,山东新能船业90米LNG动力集装箱船首船主船体贯通,67.6米电船即将下水,临港国际智慧制造基地项目、山东金桥二号井开工建设,阳城二号井即将联合试运转……一系列重点项目纷纷按下“加速键”,不仅提升了企业产能和竞争力,更让济宁能源发展集团的高质量发展蓝图逐渐变为现实。
精益管理,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作为济宁市龙头国企,济宁能源发展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肩负国企责任担当,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12326”发展战略,坚持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管理能力为重点,通过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持续提升管理效能,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改革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我们聚焦‘双碳’大背景,主动融入双循环,紧紧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能源集团和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快推进企业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拉长煤电和港航两大产业链条,沿着千年京杭运河水道,大力发展港航物流产业集群,拥有8个港口、6大百亿港区,拥有仓储能力190万吨、年吞吐量能力5000万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介绍。
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济宁能源发展集团优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开创了“一箱到底”的多式联运物流新格局,实现铁路运输与内河航运的无缝对接,构建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降低上下游客户综合物流成本,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和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建设,真正让“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
科技赋能,擦亮高质量发展安全底色。“截至目前,各煤矿企业井下已有视频监控1008路,累计新增高清摄像头221个。我们已经完成各煤矿企业555路工业视频、非煤企业325路工业视频的接入工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据了解,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强力推进“无监控不作业”动态监管模式,结合煤矿重大灾害风险防治系统,综合运用5G实时传输、云计算大模型、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搭建了线上智慧安全监管系统,构建了一套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的监管体系,实现了对视频画面中违规操作的自动报警、自动截图,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作业人员,有效提升了对权属企业作业现场的监管水平。
在济宁能源发展集团阳城煤矿调度指挥中心的视频监控画面中,千尺井下机车来回穿梭运输,职工们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各设备部件正有序安装。高清的视频监控系统如同“千里眼”一般,全方位、无死角地监测着作业现场的一举一动。阳城煤矿在采掘工作面、避难硐室、煤流系统、变电所等位置安装摄像仪344台,实现了井上井下各生产系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全覆盖。值班人员24小时轮班在调度机台值守,通过视频监控方式实时查看井下生产情况、排查制止违章违规行为,有效提高了工作质效,保障了作业安全。在济宁能源发展集团金桥煤矿,100余台智能AI摄像头成为监控的主角,它们通过运用视觉识别技术结合AI算法对作业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帮助值班人员快速识别违章事件与设备异常状况,并针对性进行报警处理,实现了智能监控“一张网”全覆盖,构筑起人防与技防互补的安全防线。
济宁能源发展集团牢固树立“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和“不安全不生产”的理念,强化基础管理提升,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一压实五提升”安全管控模式,以“六抓36项”保安举措为抓手,扎实开展“动态中的静态”违章作业专项整治,全面完成重大灾害风险防控平台和“无监控不作业”系统建设,抓实抓细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