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鲍童 本报通讯员 韩伟 史祚仪 摄影报道
“小涵以前就特别想拥有自己的房间,但家里条件有限,很难实现。自从有了这个‘希望小屋’,她像变了一个人,性格开朗了许多。”小涵的妈妈告诉记者,小屋不仅为小涵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让她心里重燃希望。
家住任城区南张街道的小涵(化名),因幼年时受伤致使右臂发育不良。经后期治疗,右臂勉强能够握笔,但与左臂仍有明显差别,年幼的她常因手臂的不足感到自卑。2021年,共青团任城区委为小涵搭建了一间“希望小屋”,明亮的台灯,崭新的书桌,温馨的小床,让她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三年来,每天放学后,小涵都会在她干净整洁的小屋里,坐在粉色的书桌前,翻开日记本记下一天的生活和快乐。
在全市各地,共有1528名困境儿童像小涵一样,在“希望小屋”这座城堡里,沐浴着爱与关怀,茁壮成长。
近年来,共青团济宁市委深耕“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精准把握孩子们生活、心理需求,不断探索服务困境儿童成长措施,用心打造“受助对象精准化、宣传推介全域化、募捐筹资社会化、建设监管标准化、关爱服务体系化”等“五化一体”服务格局,用爱和希望照亮困境儿童的成长之路。
“我们通过前期摸排,确定筹建小屋的目标儿童,在他们原有房间的基础上统一规划、设计、装修,并配备家具及学习、生活用品,实现小屋焕新。”团市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发源于济宁市,2020年6月在全省推广。四年来,我市已建成“希望小屋”1460间,来自低保、残疾人、孤儿或事实孤儿以及重点困境儿童等家庭的1528名6岁至14岁的孩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小屋”。
“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并不只是焕新一个物理空间那样简单。为写好“希望小屋”项目重要的“后半篇”文章,我市把实现从“小屋焕新”到“精神焕彩”的成长转变,服务困境儿童成长成才,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各县(市、区)团委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服务内容,把更多关爱送到受助儿童身边。
为提升“希望小屋”志愿服务效能,共青团任城区委构建“1+N”志愿服务模式,整合“共青团+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资源,在每月的志愿服务中,为困境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自护教育宣传、法治教育引导等,全力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有效关爱服务。在每年寒暑假、六一儿童节、春节等时间节点,开展“希望小屋·暖冬行动”“圆梦微心愿·快乐过六一”等走访慰问活动,为受助儿童送去爱与关怀。
泗水县把“希望小屋”后续服务项目纳入县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清单,建立起政府主导,团委牵头,社会组织和镇街配合,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各界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的小屋儿童关爱保护机制。实施爱心助学、圆梦微心愿、希望成长营等行动,在陪伴和帮扶中,增强孩子们的幸福感。织密高效服务网络,打造“微爱妈妈”“微爱姐姐”“家庭教育课堂”“成长计划”品牌,从物质、心理和社会需求等层面设计专业化活动,给予受助儿童多层次、多维度的精准关爱,让小屋儿童在社会大家庭的阳光雨露下健康茁壮成长。
一处小屋,无限希望。从一间间焕新小屋接连落成,到受助儿童精神世界不断焕新焕彩,这项群众认可、青少年期盼的爱心项目如一朵朵希望之花盛开在孩子们心中。
“坐在小亭子里,吃着爱心姐姐买的文创雪糕,心里暖暖的。我好幸福啊!”在一次“希望小屋”项目受助儿童赴济南研学游活动中,从小就失去父母、与姑姑相依为命的孤儿小柏走出梁山老家,在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姐姐的陪伴下,在济南感受泉城的魅力。这些年来,小柏与爱心姐姐一直保持联系,在姐姐的鼓励下,她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要用功读书,像大姐姐一样走进知识的象牙塔,拥抱多彩人生!”小柏坚定地说。
为让爱与希望温暖每一位受助儿童,近年来,我市持续探索后续志愿服务形式,充分整合各级有利资源,不断优化“希望小屋”志愿服务方式,从物资保障、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学业辅导、自护教育、社会融入等多角度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关心关爱举措,全方位开展各类特色服务活动,把“希望小屋”打造成质量过硬的“放心小屋”、关怀到位的“爱心小屋”、希望凝聚的“信心小屋”,托举起更多困境儿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