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项清
本报通讯员 包庆淼 王晓玉 段端 摄影报道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体系,被尊为“至圣”。遥想当年,孔子游走泗水与洙水之间,设坛办学,传播“仁”的思想,是一种怎样的执着与洒脱?“仁”,就是施人以德,施人以善,施人以爱。诚然,儒家思想已深植泗水城乡,历久弥新。
今日穿梭在泗水县城乡,徜徉于大街小巷,进社区,入农户,见到的是张张笑脸,感受到的是“孔孟之乡”特有的温暖和乡情。早就听说泗水县在打造“一座有爱的城市,一个有温度的地方”城市品牌,果然名不虚传。
随着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亟待探索解决。泗水县不等不靠,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百姓心为心,县、乡、村三级联动开展“为老”服务行动,从“小”处入手,各司其职,各显神通,百花齐放,搭建起一个个让老人“乐起来,笑起来”的平台和纽带,有的关注老人物质生活,有的致力老人精神生活。总之,让城乡老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盘点该县众多的“为老”服务行动,总能给人一种温暖。“我是你的眼”“孝老敬老饺子宴”“集体生日宴”“儒学讲堂”“幸福食堂”“幸福院”……这些带着温度、透着爱心的字眼,让人顿生敬意。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这些“为老”服务行动,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城乡老人的晚年生活。记者在跟踪拍摄“为老”服务行动中,亲身感受了浓浓的乡情,拍摄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每当按下相机的快门,定格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瞬间。
早在2018年9月,泗张镇邢家庄村就启动了“孝老敬老饺子宴”。每月农历初九,已成为邢家庄村老人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里他们找回了乡村特有的守望相助的感觉。在相聚中,排除了孤独和寂寞。在跟拍“孝老敬老饺子宴”时,常常被乡亲之间最朴实的乡情所打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令人难忘。每次饺子宴结束后,老人仍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站着、或走着,聊了又聊,走走、停停,就像多年未见的至亲即将分离,难舍难分。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2022年春,杨柳镇启动“我是你的眼”志愿服务活动,针对全镇2200位留守老人,从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网格员中招募了300多名志愿者,定期上门用智能手机与其子女视频连线。这种在“云端”与儿女相见的场景,不只发生在杨柳镇。“我是你的眼”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做法已在全县推广,并逐渐成为社会治理“为老”服务品牌。目前,该县1.2万户留守老人享受到“我是你的眼”志愿服务。
2024年春,苗馆镇万兴庄村利用每月25日“党建活动日”,为本村本月出生的60岁以上老人集体过生日。听暖心话,吹蜡烛,吃蛋糕,满满的仪式感,这一刻,泪点低的老人往往感动得泪流满面。
泗水县以百姓心为心的“一老一小”服务行动,一直有人在做,一直在路上。数年前,泉林镇历西村就对135位留守老人实行“每日一问候”。柘沟镇洛里村为让老人吃上口热乎饭,建设了“幸福食堂”。泗张镇桃源村成立“助学联盟”,开办桃源学吧,为山区孩子节假日辅导作业。金庄镇玉后村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农村学生家长解忧。县委统战部开办“光彩事业手工坊”,济宁鸿润食品公司设置“妈妈岗”。泗水微公益协会为400多名困境儿童建设了“温暖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