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1日
第04版:

小闸口桥边的朱大刀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大运河穿城而过,济宁因水而兴,古今商贸往来繁盛,涌现出无数能工巧匠。这些工匠都是技术高超,凭手艺生存的人,若是没点把式,吃不上这碗饭。他们专精各自领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且行行都有自己的技术和规则。

因这两个特点,很多工匠都有了鲜明的体貌特征。在岁月长河中,大家逐渐忘了他们的原名,只记住了姓氏和他们的手艺,这样就组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工匠的名字,比如竹笼张、王剪子、朱大刀……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就是这个朱大刀的故事,他就在任城区盛泰桥一侧的树荫下摆摊。

盛泰桥是在原小闸口桥的桥基上重修的,不少老济宁人还会叫“小闸口桥”。过去的大闸口桥、小闸口桥和草桥口,都是济宁知名的地标,地名好记,辨识度极高。济宁方言喜欢省略着说话,说吃饭就问“吃不?”回“吃”或“走”就是同意,回“不吃”或“不”就是不行,多说一个字都难受。

所以,问“盛泰桥边的朱培忠”,大家都不知道在哪,一说“小闸口桥的朱大刀”,大家都门儿清。朱大刀摆摊,就几个家伙山。一个推车,里面装着模具;几块自制的石器,用来磨刀;一盆水,也是用来磨刀的;一个箱子,里面有各种工具;还有一个躺椅,能坐能躺。离摊子最近的树上,绑着一块木牌子,上书“济宁朱大刀”5个字。

朱大刀名叫朱培忠,1945年生人,今年虚岁80了。1945年的太白楼南边运河沿岸,各类商铺林林总总,好不热闹,朱培忠就出生在运河北街。这里全是铁匠,朱培忠的父亲朱克明,也是其中之一。

朱克明是1915年生人,2001年去世,享年86周岁,曾是老运河边闻名的刀匠。13岁时,朱克明就跟随济宁传奇铁匠李庭元学习打皮铲。李庭元的手艺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出名,不只是在济宁有名,顺着运河走的沿岸城市,不少人都知道,所以称之为“传奇”。

名师出高徒,朱克明也成了做刀铲的大师。当时济宁毛皮业发达,内销和外贸出口名扬世界。济宁本地回民开办了皮厂,朱克明就给皮行和皮厂做皮铲。处理毛皮必用的工具就是皮铲,锋利、顺手,效率自然就高。朱克明做的皮铲,质量是公认的,不然也不会成为皮厂指定的刀匠。

1960年,国家允许个人“单干”,朱克明就成了个体工商户,从家门口支一个烧炭的炉子,做起了锅刀和铁铲的买卖。和规模较大的行当不同,自己单干的工商户,往往不需要挂牌,家门口有家伙山为记,世人自然知道是做什么的。15岁的朱培忠,这时候就跟随父亲边学手艺边做买卖了。

1964年搞“四兴”,朱培忠被分配到了济宁市第一五金厂,负责锻打菜刀,打好的菜刀定向交给供销社。正是因为朱培忠,这段时间的菜刀品质特别好,锋利、耐用,广受人们喜爱。也是因为菜刀的材料是从北京宝山钢铁厂进的,叫“复合钢”。现如今科技进步了,网上卖的刀反而不耐用。用了朱培忠的话说,这是因为机器虽然省了劳动力,但不如手工磨的精细,把控程度也没有人工的细致。

1980年,朱培忠和家人依然做着大刀的生意,依然是家门口,有明火的炉子,烧出来的刀磨得更加锋利,广受用户喜爱。生意不错,一天挣个10块钱、20来块钱很轻松。这时,就已经有“朱大刀”的名号和牌子了。再后来,朱培忠又去工商局注册了商标,让大家找他更加方便。

1995年,朱培忠办了内退,2000年正式退休。他先去了邹城市太平镇北亢村,这是他父亲的老家,父亲的不少徒弟、徒孙仍在做刀。朱培忠既做技术指导,又做经销商,帮着大家把做好的刀带到济宁去卖。

现在朱培忠的摊子,仍挂着“朱大刀”的牌子。从厂里进来的模具刀,上面印着“济宁朱大刀”几个字。打磨需要的步骤不少,先用卡子固定住刀,再放在磨刀石上磨。磨之前要沾水,先粗磨,再放到另一块磨刀石上细磨,再细看有无瑕疵。

磨好的刀锋利无比,刀锋呈一条直线,用手稍微触碰就有刺痛感。家里用的厨刀,小一些的卖40元,大一些的卖45元;饭店里用的刀,小一些的卖50元,大一些的卖55元。比网上卖得贵,但物超所值,不少市民、厨师都慕名前来。

朱培忠有两个儿子,大儿子1965年出生,小儿子1973年出生。或许是经常磨刀锻炼的缘故,朱培忠家人都长寿。父亲朱克明80岁患病,朱培忠照顾了6年后,老人去世。朱培忠的母亲90岁去世,也是高寿。朱培忠的老伴现在离不开人照料,两个儿子和几位亲人轮番照顾,才让朱培忠有时间出摊。

在济宁唯一坚守着纯手工磨刀的“朱大刀”,在即将80岁的年纪,能为社会、为家家户户再磨上几把好刀,这让朱培忠倍感幸福。

2024-08-11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8386.html 1 小闸口桥边的朱大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