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微山讯(通讯员 宋鹏程 张明亮)微山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强产业、延链条,探索“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发“点绿成金”动能。
“生态+旅游”。依托自然风光,构建“2+1+N”全域旅游格局,以打造国家5A级景区微山湖旅游区、4A级景区南阳古镇为核心,以美化老运河为轴线,串联高楼水街、两城水下森林、留庄运河里等景点,首批建成景区化村庄66个,获评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环岛风景带、水上琵琶、微山湖博物馆等重点项目23个,推出《芦荡烽火》《梦回微山湖》等演艺剧目11个,开发渔家虎头服饰等文创产品126种,举办微山湖荷花节等节庆活动20余场,示范打造微山岛杨村、留庄运河里村等6个精品民宿聚集区。去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0亿元。
“生态+渔业”。依托一湖好水,构建北部乌鳢养殖、南部虾蟹混养和中部四大家鱼养殖的三大产业带,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5万亩,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建设稻(藕)虾综合种养基地、馨荷麻鸭育种基地,建成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4处,生态养殖面积累计达到26.2万亩,“好水养好鱼、好渔在微山”成为共识,微山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实施大闸蟹“五统一”工程,统一苗种、养殖、收购、品牌、销售,微山湖大闸蟹连获4项“国家金奖”,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做强渔业“芯片”,打造“育繁推”一体化育种基地,组建“一湖四院士”的智囊团,建成国内首个渔业机器人养殖基地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获评国家智慧生态渔业示范区,全县苗种生产能力达50亿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培育龙头水产品加工企业21家、涉渔示范社(场)15家,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去年渔业产量14万吨,产值突破86亿元。
“生态+中医药”。依托道地药材,发展芡实、莲心、水蛭、蟾蜍等道地药材,打造全省特色中医药基地,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等5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携手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微山湖水蛭综合研发基地,推进微山湖中药材生态产业园项目、大蟾蜍繁育加工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形成20万亩种养规模,其中水蛭药材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3。该县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园项目,开办“中医夜市”,培育康源堂等“链主”企业,支持自主研发拓展中药材、中药饮片、药食同源等产品,获评全省医养健康特色产业集群、中药材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去年中医药产值突破20亿元。
“生态+新能源”。赋能采煤沉陷地,实施国家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建设集光伏发电、农渔种养于一体的光伏电站,建成储能示范电站,推进两城抽水蓄能发电项目,开工宁德时代集中式光伏项目,治理采煤塌陷地1.2万亩,全县光伏装机容量达到700MW,年发电量8.3亿度。
“生态+康养”。依托完备服务体系,打造中国知名湖泊康养目的地,构建“1+4+N”区域化养老服务体系。该县建成4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推进智慧颐养综合体、叙福堂、康立医院医养结合体等众多项目建设,擦亮“水乡荷都 康养微山”养老服务品牌。去年,微山县获评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微山岛文旅康养度假区入选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试点,微山湖老年疗养中心获批山东省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