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9日
第02版: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济宁市医联体主体建设单位,为全力做好区域医联体的牵头推动工作,先后与47家医疗单位建立多形式“医联体”合作,让居民就近就医、放心就医——

“医”路“联”心幸福长

本报记者 山进 孙逊 本报通讯员 胡安国 张通 周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在城市医联体建设中,如何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能够真正下沉到基层,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挂牌或短期支援?近年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济宁市医联体主体建设单位,全力做好区域医联体的牵头推动工作,履责担当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引领作用,夯实分级诊疗制度,成立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开展远程医疗协作等,把握公立公益、便民惠民原则,注重将优质医疗资源输送到基层,先后与47家医疗单位建立多形式“医联体”合作,构建起多元化合作共享“新高地”,成为全市居民就诊覆盖面最广、协作内容最多、层次最丰富的城市医联体,让基层居民能够就近就医、放心就医。

注重内涵 全力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重要一步。如何真正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锚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目标,打基础、强基层,建高地、补短板,提能力、优服务,结合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看病需求,盘活基层医疗机构现有资源,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钟海涛表示,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医联体建设工作,成立以钟海涛院长为组长的医疗联合体领导小组,设立医联体办公室,配备专人专岗专职。坚持顶格推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分析,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以《医联体章程》为导向,明确各机构的功能定位,按照“协同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坚持发展“一盘棋”、合作“一张网”、服务“一体化”等“三个一”做法,从技术指导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成员单位服务能力。

与基层医疗机构牵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走到了百姓最需要的地方,毫无保留地捧出了一颗真诚而滚烫的心,让群众日思夜盼的“路程更短、花钱更少、看病更省心”的就医愿望变为了现实。医院成立并依托医务、护理、质控、院感等管理中心对成员单位开展帮扶指导检查,选派6名医院管理专家担任医联体单位“第一院长”,移植医院管理经验,帮助其强化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输血”和“造血”融合并举。启动“百名医师服务基层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选派155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到成员单位开展1年的临床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层面进行业务指导;根据需求派出30名巡讲团专家开展基层巡讲、临床查房、手术示教、义诊巡诊、远程医疗等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免费接收医联体成员单位人员到院进修及参加专题培训等学术交流活动;实地指导成员单位发热门诊建设、帮助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名医工作室、专家周末工作日、“博硕医疗团”等系列活动。

自开展医联体建设以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免费接收成员单位人员到院进修500余人次;系统培训成员单位医务人员7000余人次(含线上培训),成功指导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条款和基本条款评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余项,填补技术空白,让资源和技术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让老百姓享受到医联体带来的优质、经济实惠、便利的服务。

“泗水模式” 紧密型医联体的深度“牵手”

如何让更多基层居民就近就医?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尤其以占据县域龙头地位的县级人民医院为重。2019年3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泗水县人民医院结成紧密型医联体,从此,泗水院区被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区这双温暖的大手拉着、扶着,带着满满呵护和同频律动,将三级甲等医院的治院经验、医院管理制度等“干货”倾囊相授,深度聚焦聚力融合发展,转帮助为联合,以组团式与多学科相联合、管理与临床业务相联合、导师带教与双向考核相联合、发展需求与帮扶需求相联合的“四联合”,着力提升泗水院区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

——“博硕医疗团”组团式、常驻式帮扶。总院区医务部主任、主任医师谢颖光到泗水院区担任第一院长,全面参与泗水院区的管理、决策、业务发展。5年来,共有107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博硕医疗团”的专家到泗水院区进行了常驻式帮扶,专业范围涵盖医院各个科室。总院精心安排,进行组团式帮扶,如内镜医师与内镜麻醉、儿内科与儿外科等相关专业同时派驻专家。通过言传身教,开展博硕大讲堂等活动,带动各个科室技术水平快速发展。泗水院区部分科室如肛肠外科、神经外科等直接由帮扶专家担任科主任,更好地带动了专科发展。2023年,8位博硕医疗团专家全年诊治19736人次,会诊212次,组织各类培训50余次,培训医务人员1342人次,主持参与手术980例次。

——“名医一对一传帮带”结硕果。总院区冯雷、谢颖光、王强、闫中瑞等9位知名教授名医工作室落户泗水。泗水院区定期选派科室骨干人员到总院区参与查房、门诊、手术等,使得两院区科室间高度融合。泗水院区选取相关专业中青年业务骨干,作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名医的传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全面、系统地传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造就一批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创新型人才。

——周末专家门诊,名医来到家门口。总院区的知名专家利用休息时间,每周六来泗水院区坐诊,让全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真正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每次专家来坐诊,泗水院区就诊量明显增多,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提前预约。截至目前,周末专家门诊已开展1350余次,惠及泗水及周边百姓16000余人。

——新技术开展助力专业水平提升。总院区马辉主任帮扶期间担任泗水院区神经外科主任,为神经外科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手术技术,开展了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脑干血肿清除术等高难度手术,神经外科手术量提高一倍以上;神经内科王鹏、周亚飞两位主任的加入,使泗水院区神经血管介入从无到有,首次开展了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边翠霞教授手把手指导进行镜下介入培训,如镜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术,镜下球囊扩张术,镜下支架植入术,镜下冷冻、电切术……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的指导和带动下,泗水院区管理水平、医疗技术均实现了快速发展,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总院区对泗水院区的帮扶力度,并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下降。2024年,总院区在对口支援14位专家帮扶的基础上,又加派影像、护理专业两位专家来到泗水院区,进行“千名医护进乡村”帮扶活动。2024年上半年,帮扶专家诊治10126人次,会诊59次,组织各类培训60余次,培训医务人员2067人次,主持参与手术727例次。

府院合作 让百姓就医更有“医”靠

自2011年5月高新区管委会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府院合作”模式以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全面托管高新区5所基层医院,加速融合发展、联动发展、高质量发展,从人才培养、技术升级的“硬件”接轨,到管理、文化、理念的“软件”融合,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疑难病患上转、人才培养优先、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等管理制度全面对接,使得管理水平朝着“一体化”管理目标迈进。“府院合作”一方面强调“府为主导”,突出政府保障民生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强调“院为载体”,突出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载体作用。

2022年、2023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别派驻18名、37名高年资主治医师驻点帮扶,推行名医“师带徒”模式,推选6名业务骨干拜市一院专家主任为师,签订2年的师承培训协议,实行一对一带教、手把手传授,实现下派专家与本地年轻医师一同坐诊、查房、手术,有针对性地提升临床诊疗技术与水平。各卫生院运行状况良好,门诊人次、出院人次、业务运行较托管前实现百倍以上的增长,职工满意度高。运行指标、软硬件配备,在全市一级医院中处于较好水平。各医院全部评审通过“一级甲等”评审,全部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本标准”,黄屯卫生院、接庄卫生院通过“推荐标准”,黄屯卫生院被评为国家卫健委“群众满意卫生院”,承担住院医师规培基层实践教学工作。肛肠专科、中医理疗专科、老年医学科等专科被评为市级基层重点专科。

互联互通 织密远程医疗协作网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充分发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技术优势,自2013年起开展医联体远程医疗协作建设,建立远程医学中心,包括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等系统建设。目前,已与165家医疗机构签约开展远程心电、影像等远程医疗合作,为其提供“点对点”的远程服务,填补合作单位心电、影像诊断等医疗服务的空白。打开合作新思路,创新将远程医疗协作与专科联盟建设有机融合。依托2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牵头成立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专科联盟,与省内外78家联盟单位签约开展跨区域专科联盟及远程诊断合作,充分发挥“1+1>2”的合作效应,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逐步织密远程医疗协作网;借助互联网平台,多次举办多学科线上培训、远程医疗协作沙龙(线上、线下)等各类学术活动,影响范围辐射至菏泽、新疆喀什、重庆万州等区域,有效促进专科人才交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解决专科疾病的诊断、救治能力,深受当地主管部门和基层群众的好评。

自医联体远程心电、影像诊断中心成立至今,累计开展远程诊断超过100万例次。2023年上半年免费提供各类远程医疗服务共计14.1万例。极大缓解了基层、边远地区卫生专科医疗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改善基层医院人员匮乏、设备紧缺的状况,帮助基层实现同质化诊断,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仅用一、二级医院的费用,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

上下联动 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医院逐步推动“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发展格局,凸显医联体牵头医院住院量及三、四级手术量增加,门诊就诊人数下降的态势。

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培养一支熟悉医院科室布局、掌握就医流程且服务细致的优秀团队,采取“专人专事”方式,为患者提供优先预约检查、治疗、住院等“三优先”服务,针对老年人等就诊不便的特殊人群,实行“一对一”陪诊;开通健康直通车,为10余家医疗机构运送病情平稳的双向转诊患者。同时,在医联体成员单位构建综合服务站,持续优化双向转诊制度及流程,为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夯实分级诊疗制度“增效加速度”。群众“医联体就医圈”已然成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

医院累计为医联体成员单位1200余名双向转诊患者提供转运、导诊、随访等“三优先”服务,其中健康直通车累计转运患者及陪人700余人次。提供预约服务200余人次,随访患者300余人次。获得医联体合作单位、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2024-08-19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济宁市医联体主体建设单位,为全力做好区域医联体的牵头推动工作,先后与47家医疗单位建立多形式“医联体”合作,让居民就近就医、放心就医——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8910.html 1 “医”路“联”心幸福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