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体儒
按摩事业是残疾人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盲人走向社会,平等参与,展现自身价值和聪明才智的重要阶梯之一。
近年来,济宁市残联围绕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以更好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为整体目标,全面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强化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在抓重点、创亮点上下功夫,在攻难点上动脑筋,锚定目标,奋力攻坚克难。2024年,针对盲人这一特殊就业困难群体,济宁市残联专题研究,积极对上争取,将“盲人按摩就业培训”纳入济宁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沟通济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济宁市“盲人保健按摩培训规范”地方标准。济宁市是全国首个首次将“盲人按摩就业培训”纳入重点民生实事的地市,也是全省第一个出台“盲人保健按摩培训规范”地方标准的地市。经过需求调研、培训实训、实习实践、跟踪服务、就业指导,实行“139”工作法,为538名盲人免费提供盲人按摩培训,目前促进培训学员就业300余人。
“一人一策”
提供个性化精准就业服务
全面开展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为每位学员建立“一人一档”个性化服务档案。培训中,通过学员技能展现、培训成绩、教师反馈,对学员职业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培训后,通过持续跟踪学员就业状态及需求,进行“一人一策”个性化职业指导,及时调整就业服务策略,形成“人随技能变需求,服务随需求变策略”的服务模式,多样化、灵活化帮助培训学员明确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重考核”
跟踪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
济宁市重点民生实事盲人按摩培训,实行培训实训、实习实践、按摩协会检验“三重考核”制度。跟踪记录学员每个阶段学习成果,查找短板弱项,为技能提升再突破、日常实践再巩固明确目标。培训实训期间通过理论测试、实操检验等方式,对学员技能水平进行考核,形成初评档案;实习实践期间,通过工作表现,对学员理论实践运用情况进行二次考核,形成复评档案。实习实践结束、自主学习期间,邀请中国盲人按摩学会赴济宁对学员实地考核,考核通过的学员,由中国盲人按摩学会颁发盲人保健按摩师等级资格证书。“三重考核”跟踪检验阶段性成果为调整下一步工作目标,提供了有效依据。其中,“实习实践”是关键环节,也是当前促进就业的应时之需。以任城区残联为例,任城区通过走访调查,联系14家按摩机构为培训学员提供“实习实践”岗位,为下一步稳岗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九道措施”
全面推动盲人就业创业
市残联坚持以质量提升、品牌带动、标准引领为主线,不断增强盲人按摩工作活力和竞争力。为强化重点民生实事盲人按摩培训效果,聚焦培训后就业服务工作,我市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努力实现促进就业“软着陆”,构建人才“蓄水池”的工作目标。
精准培训,盲人按摩人才辈出。通过盲人按摩培训,涌现出“腰间盘突出症五步整复疗法”创始人、盲人按摩世界冠军王俊、全国“星原建设杯”盲人按摩技能竞赛第三名魏允斌等残疾人能工巧匠。规范建设,树立按摩机构典范。开展“齐鲁手创∙济宁盲按”盲人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济宁市盲人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数量、建设时间名列全省前茅。组织考试,激发就业内生动力。自2010年首次开展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至今,济宁市连续组织14次考前活动,300人次参加考试,111人通过考试,参加全国考试、继续教育的盲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政策保障,助推就业之路畅通。做好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盲人按摩就业培训有关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有能力的盲人自主创业,至今累计114家按摩机构获得扶持资金。组织竞赛,选拔储备优秀人才。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山东省共获得8枚金牌,济宁市派出4人参赛,其中3人获得金牌,金牌数在全国、全省各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培育人才,积极争取表彰奖励。按照有关规定,济宁市残联主动协调相关部门,为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盲人按摩人员协调争取表彰奖励。树立模范,发挥“传帮带”作用。市残联指导成立国际按摩大师王俊“传帮带”工作室,帮助带动更多的有志盲人实现规范经营、稳定就业,进一步激发盲人朋友就业创业热情。利用资源,铺垫盲人就业基石。充分发挥盲人协会沟通、传导、引领作用,营造你追我赶、互促互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效能,增添就业服务力量。充分发挥国家级盲人保健按摩实训基地效能,增添服务队伍力量,扩大盲人受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