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记记者 刘利民
论校龄,她年轻得很。青春年少,活泼可爱,活力四射。
她出生在小北湖畔、大运河边。空气新,沐她清秀灵润;环境美,养她丰饶美丽。她是济宁大地的新宠。
济宁一中,是她的母体。每一所百年老校,都是传统意义的“精神贵族”。她是济宁教育的“大家闺秀”,有着深厚的底蕴,高贵的气质。
——她的乳名叫做“尚书中学堂”,她在“户口本”上的名字叫做“济宁市北湖第二中学”,对外,她的大名叫做“济宁一中附属中学”。
丰美的文化硕果
2024年,济宁一中附属中学四岁,已然战绩显赫,果实丰美——
学校在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分局的关心和指导下,背靠济宁一中这棵“文化大树” ,全校教师在校领导带领下,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团结协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全力推进学校跨越式提升,呈现了“办学高水平,教育高质量”的教育生态。 先后获得了“济宁市基础教育贡献奖”“山东师范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太白湖新区合作办学优秀学校” “济宁市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服务工作先进学校” “太白湖新区师德师风示范学校”“太白湖新区中小学师生规范书写大赛优秀组织奖”“太白湖新区学校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太白湖新区教育事业系统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甲辰龙年,这条年少的“龙”,腾空而起,一飞冲天。
一中附中的祥龙腾飞,是北湖区教育和济宁一中文化的必然结果。
2020年8月,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管委会、济宁市教育局、太白湖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济宁市第一中学共同签署“四方协议”,由济宁市第一中学全权管理由太白湖新区正在建设的北湖第二中学。2020年夏,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在太白湖新区不胫而走,传遍整个运河之都——济宁一中附属中学、济宁一中附属小学正式招生了!
这一重大喜讯标志着,济宁一中这所受人敬仰的百年名校,又重新拥有了初中部,并史无前例地新设了小学部。
济宁一中百年文化的沃土上,又一次植入一抹希望的新绿。
太白湖新区教育史、济宁一中教育史、济宁市教育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附属中学在文化上,与济宁一中一脉相通。秉持“承百年一中薪火,育国家栋梁之才”的办学愿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以“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为校训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加快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步伐,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科学化,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促成教师专业成长梯度化,办人民满意的优质的教育。
教师节前,在段立江校长的陪同下,记者漫步校园,“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三个大字赫然入目。英国历史学家乔治·屈维廉说过:“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济宁一中的真正底蕴,不仅在于学校历史之悠久,而且还在于它的“知、情、意”统一的办学理念。学生在这里,养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守规则、求实学、敦友谊”九字校训,是一个全方面的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意志、认知、情感相互比照响应,进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了中学教育的根本要求。
美丽的老师群像
无论是学校初创时期的徐登利校长,还是当下学校发展成长期的段立江校长,他们都有一个共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唯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在济宁一中附中,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成长,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所在。
实践证明,一中附中的教师队伍是一支敢为人先、能征善战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教学成绩,更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教育故事。
刘红云老师就是突出的典型。 在这所崭新的学校中,刘老师却称得上“元老”。2020年10月,她作为骨干教师调入该校,一边教年少的学生,一边带年轻的教师,堪称“中流砥柱”。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她的座右铭; “做人勤,做事实”是她的人生格言;“班风好,成绩优”则是她的拿手好戏。业务精湛的刘老师有一颗滚烫的爱心,经常把孩子的心灵暖得热乎乎的。她每天总是早早到班,观察学生到校情况,时时掌握学生动态,遇到异常天气,及时提醒孩子。 刘老师每天提前几分钟去“候课”,久而久之,也让孩子们养成了习惯。 开家长会时,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激动地对她说:“刘老师,把孩子交给您,我们真放心……”
教语文课,语言风趣,富有爱心,形象优雅,且是女性,这样的老师,自然深得学生喜欢。但这些,只是表面,深层的原因则是,胡为老师的 “爱与责任”,以及教育理念上的“向美而行”。美是什么?是以真为本,是以善为质,是一种升腾着的高尚的生命状态,在胡老师身上,进而又表现为一种积极而默默地付出。刚接初一时,胡老师发现,班里有个女生,经常迟到晚退,有时中午也不回家。在没联系上家长的情况下,胡老师一连几天都带她吃饭。通过进一步了解, 她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很早就离开家了,她跟着爸爸生活,可爸爸常不在家,年迈的奶奶时不时地会来照顾她几天。这样的家庭,造成了孩子敏感内向的性格。胡老师把她的情况和任课老师作了认真汇报,让他们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并为她争取到了贫困补助,帮着不识字的奶奶填完了所有的表格。有人说,教书育人是一场“单相思”,挖空心思去爱一群人,最终只感动了自己。胡老师却认为,教育的成效是有其滞后性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的底座,奠基着学生一生的成长。 学校每次调整教师时,家长们一次次打来电话挽留;在与老师分别时,学生们都会哭红双眼;节假日到来时,都会收到来自家长的祝福……胡老师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为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迹,得到的认可——热泪盈眶!“教育从来就是向美而行的双向奔赴。”胡老师说。
“坚守初心,慢煮岁月”。潘俊岩老师对教育感悟,既有理想的光辉,又有诗意的浪漫。 在潘老师班里,有一位叫心悦的同学,是一位长相甜美的女生。第一次见面,潘老师就发现她的异样:脸上涂了白白的粉底,嘴上擦着鲜艳的口红,不像一个初中生应有的形象,且常以各种理由不穿校服。潘老师“软硬兼施”,都不能使她改变。为了赢取心悦的信任,潘老师非但不再批评她,反而还帮她化妆。师生之间,心是最远的距离,也是最近的距离。老师的耐心,终于卸掉她浓妆包裹的“坚硬外壳”,透出一个稚嫩敏感的脸庞,向老师呈现出一颗胆怯彷徨的内心,也呈现出皎洁明亮的目光。 当心悦泪眼汪汪地向老师表明心迹时, 一个看似问题严重的孩子终于转变了。 不但不再化妆了, 她还主动帮大家打扫卫生、打开水,做一些班务。潘老师适时联合各学科教师,同时和她的家长进行沟通,帮她制定了学习计划。心悦父母也发现了孩子的变化,自然很是高兴,同时对老师和学校万分感激。潘俊岩认为,教育是一场温暖遇见,同时,又是“润物花开”。这一富含理性哲思的智慧,让她在工作中,化难为易,别开生面。于是,让沉迷于手机网络的运哲同学,终于从游戏中走出,成为一位进步显著的学生;于是,班里的极易冲动、常和同学冲突、甚至动手打人的小恒同学,成为一个富有责任心的表现良好的学生。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教育是一项关于“爱”的事业。 从事这项事业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丰沛的爱心。毫无疑问,青年教师孙兵花正是这样的人。她爱学习,爱思考,也爱将学习与思考用于教学之中。 比如,在讲解花的结构时,正值桃花芬芳盛开,她以实例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花的结构;在讲解种子的结构时,鼓励学生提前浸泡家里的大豆、花生、蚕豆等,课上利用显微镜观察,并在观察后将剩余的种子进行培养。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过程,既能够培养学生爱护花草的生命理念,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力量。鲁迅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师有了爱,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正是基于这种爱,孙老师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也让一个个学生在她的爱里实现美丽的蜕变。 孙兵花感慨道:“不经意间的一次点名、一次表扬,就足以改变一个孩子。”
在一中附中,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学生管理中心主任、物理骨干教师皮卫亮;比如,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八年级级部主任、班主任田真;比如,安全管理中心副主任、地理教师兼班主任江宗飞;比如,历史骨干教师、连年征战结业班的王新艳;比如,英语教师、毕业班班主任焦守蕾……他(她)们都以丰盈的爱心、默默地付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从而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尊重。
济宁一中附中的骨干教师,作为学校的中流砥柱,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学校通过“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示范课、同课异构等各种方式引领青年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业已形成教师竞相从教、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四年来,学校先后有多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济宁市名师、名班主任,荣获省级“优课”、市优质课一等奖、山东省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市优秀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市微课一等奖、市级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一中附中的教师队伍,已是人才济济,现有教师80余人,其中骨干教师16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8人,本科学历100%。不仅拥有专家学者型教师,还有诸多勤恳钻研忠于职守的奉献型教师,更有数不尽的才华横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这些都为学校“三育”(“普育”“个育”“卓育”)课程体系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张扬个性又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生动的教育画卷
一中附中祥龙腾飞,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结果。
中共党员,女教师杨雪,是个“零零后”。虽然年轻,却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分秒必争,她是与时间赛跑的护梦人;无处不在,她是以校为家的守望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 每天早上在学生到校前赶到教室,直到学生做完值日熄灯后才离开校园,用自己的行为感染着学生。从教书到育人,每一个课堂的精彩,都是她心中的光彩;从作业到试卷,每一次的评语都是她对学生的关注。她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情况,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在班级都能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她在班主任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得到学生、家长一致好评,所带班级成绩历年名列前茅,曾获教学先进班级、军训先进班集体等荣誉表彰。
中共党员、一级教师王苏娟, “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入职以来,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先后获得“济宁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济宁市初中语文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济宁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团队合作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良好赞誉,赢得了各级领导、家长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中共党员闫微微,学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年级部主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从教22载,用女性柔弱的肩头,担荷着教书育人的大任。作为党员教师,对教育怀揣着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仰。她致力于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带好每一个班级。她积极引领团队成长,成立济宁市“闫微微名班主任工作室”,与团队成员共同探究分享教育心得与经验,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一支专业高效的教育团队。
中共党员,校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梁言。当年的聊城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文学学士,现已成为济宁名师,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培训音乐学科市级指导专家……
一中附中,类似的实例,实在太多, 不仅有一线教师,更有学校领导,但济宁一中校长李敬东说得分明:多宣传一线教师,不宣传校领导。只好打住。
提质增效,落实双减,德育先行。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规范日常行为。在教育分局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注重加强学生日常管理,规范学生在校行为,坚持做好日常班级量化检查,评选文明班级。学生的日常管理由教师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两个方面构成。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学生会干部及成员始终保持着“礼貌不摆架子、严格但不苛刻、积极不钻空子、公正一把尺子”的工作方式,在各自的岗位上维持着学校的秩序与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校园中的主人翁意识。
安全责任,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安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学校每日组织安全巡查,主要内容包括消防检查、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解决;每周进行安全大排查,包括校园周边、校舍安全、消防安全等,及时汇总发现问题,汇报解决;每月开展一次疏散演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深入掌握逃生方法,提高了师生的安全意识。上学,放学,孩子们几乎天天看到段立江校长和石文秀、马家起两位副校长在校门口值勤的身影。校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天在学生入校离校期间,带领执勤教师坚守岗位,守卫在学生上下学必经之路上,这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一股暖流”,也成为家长放心的“安全屏障”。
学生为本,全面发展。 为让学生身心健康、成为一个大写的真人,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学校有效地整合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比如,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活动、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主题活动、“争做重信守诺好少年”主题活动、一中附中“规范写·写规范”硬笔字书写大赛、经典诵读活动、“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童心向党 党的光辉照我心”主题活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宣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活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济宁一中附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活动、“品读经典·传承美德”校园征文活动等。在活动中,实现以德育人教育的功能,塑造学生合格的人格、高尚的品格。
家校同育,凝聚共识。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学校更加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积极组建新一届家委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与家长构建了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家校教育平台,共同协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奋斗者进,实干者兴。一中附中全体师生,遵循教育规律,讲改革求发展,守规矩促前行,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通过四年的努力,一中附中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办学特色、师生素养、科学管理、人文环境的过程中,促进了学校的主动发展、高效发展、科学发展,一中附中已然成为一所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师生向往、质量一流的公办初中。
一中附中的文化芳香, 绝非简单的从无到有,也非粗放的由小到大,她是百年孕育、适时萌发、新蕊绽放、满园芳华,“一中文化”“一中经验”“一中智慧”“一中精神”,早已化作附中的灵魂,融入全校师生血液中,引导和管理着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化作春风细雨,渗入到日常管理中,润泽着莘莘学子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