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6日
第06版:

市计生协

弘扬新型婚育文化 为幸福生活“加码”

■本报通讯员 王皎

自被中国计生协确定为新时代婚育文化项目试点市以来,济宁市计生协充分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将新型婚育文化全面融入“六项重点任务”,着力打造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推进、宣传、支持体系,大力弘扬新型婚育文化,引导群众树立新型婚育观念,促进家庭和谐发展,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全市4400余个计生协组织全力推进新型婚育文化建设,90万会员争做新型婚育文化的宣传者、服务者、推动者,新型婚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今年1月,作为山东省唯一、全国三个地级市之一,在中国计生协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紧扣宣传主题,让新型婚育观念深入人心。市计生协充分发挥孔孟之乡文化优势,将新型婚育文化与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孝贤文化相结合,圆满承办山东省“关注家庭 关爱母亲暨新时代婚育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编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倡议书向社会发放。各级计生协利用元旦、春节、世界人口日等重大节庆日等有利时机,开展大规模集中宣传活动。邹城市计生协编印宣传海报5000余份向群众发放。曲阜市计生协印制挂历、宣传彩页3万余份,投放在广告牌、公示栏供过路群众阅览。

打造基础阵地,让新型婚育文化扎根生活。市计生协切实加强基层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在城区主要街道推广设置“婚育文化”宣传一条街,增强新型生育文化的覆盖面;在农家书屋设立家庭健康、婚育新风专题图书柜,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邹城市在城区繁华地段建设一处集儒家文化、母教文化、孟子文化、婚育文化于一体的新时代婚育文化广场;建设镇级婚育新风文化农家书屋16处,积极开展宣讲、借阅等各项活动。曲阜市在镇街设置婚育新风专栏书屋,在新型生育文化项目示范家庭设立家庭生育文化图书角,配备家庭生育文化资料袋,方便育龄群众查阅人口计生政策、奖扶政策、孕前优生、科学育儿、生殖保健等资料。

广泛倡树典型,让婚育文明新风吹进心坎。市计生协结合本地婚育特色风俗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选43篇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典型案例,编撰“好家风 健康行”故事选编发放。大力倡树婚育新风尚、移风易俗、家庭文明幸福以及传播新型婚育观念等方面的模范典型,积极发动村级开展“五星级计生协会”、好家风好家教典型、“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好小姑”等评选活动,弘扬婚育新风,促进家庭和谐。

开展文艺展演,让婚育文明音符唱响城乡。市计生协融汇本地儒家文化特色,多措并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艺活动,让群众沉浸式感受新型婚育文化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邹城市计生协联合宣传、文化等部门,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创作编排以婚育新风为题材的歌舞、小品、曲艺、地方戏剧等,定期巡回演出。曲阜市计生协与妇保院制作《婚育文化新风》小视频,在线上多平台发布,以动画的形式向群众传递新型婚育价值观。

组建服务团队,让婚育咨询服务进家入户。市计生协指导各级组建专家团队,大力培训家庭健康指导员队伍,为新婚夫妇、备孕家庭、准妈妈开展服务,将婚育新风理念宣传至社区、村居、家庭。邹城市、曲阜市利用妇保院门诊、咨询热线、悄悄话室和随访服务进行面对面、零距离咨询,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各级婚育新风进万家专家服务队和家庭健康指导员,定期组织婚育新风宣讲、健康义诊、妇幼保健培训、线上孕妇学校活动等300余场,受益育龄群众35万余人次。

完善村规民约,将婚育新风融入群众自治。市计生协把婚育文化建设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工作重点内容,指导基层依法依规,将婚育文明、优生优育、关爱帮扶、家庭健康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广大群众重视家庭建设,深化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全市156个乡镇、4451个村居(社区)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率达到100%。

2024-09-26 市计生协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3190.html 1 弘扬新型婚育文化 为幸福生活“加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