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胡碧源)近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介绍我市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聚力推动制造强市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坚定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和制造强市“首位战略”,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制造强市积厚成势。构建“19+3”攀登矩阵,建立攀登目标、实施项目、创新创优、企业上市、共链协作、问题诉求“六个清单”推进机制,开展工业企业调研服务专项行动。
技改投资扩量增速。梳理确定2024年工业企业新上和技改项目1030个,1至8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1%。争取213个项目纳入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导向目录,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13个项目列入省技改专项贷支持范围,获得贴息金额2490万元,入选数量和贴息金额均居全省第1位。
企业培育创优提质。持续实施济宁市高成长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制定优质企业年度培育计划,分层级分类别对入库企业实施动态管理、梯度培育。
数字经济聚势赋能。持续强化机器人、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产业链研究,形成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链“一图三清单”。深化“智改数转网联”,成功获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创新引领增效竞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扎实做好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项目申报推荐工作。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召开全市工业领域先进节能节水环保技术装备交流推广会;严把化工项目落地入园关,有序推进嘉祥、邹城化工园区扩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