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
第04版:

乡村换新颜 美景惠民生

■本报通讯员 荆梦涵

如今,行走在秋日里的任城区南张街道,修葺一新的院墙干净整洁,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平坦宽敞的柏油路直通农家小院……满眼尽是生动和美的景象。这一切,得益于全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持续开展。

人居环境好不好,群众看的最清楚、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为了让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真正落实见效,让乡村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南张街道按照济宁市村庄清洁行动“秋冬战役”安排部署,建立起日常管护、巡查督导、奖惩结合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以干部带头、群众参与、全民共治的方式,聚焦人居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精细管理,推动形成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走入南张街道安阳新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宁静而有序的氛围。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整洁的路面向远处延伸,家家户户的庭院里,花木扶疏,生机盎然。

“要想做好农村工作,不仅要做到实处,还得会动脑筋。”谈及如何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并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村党组织书记艾衍安开门见山,给出了他的答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将‘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创建,关键在于发动群众,让群众成为环境整治的主角。街道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时,组织多次宣讲会,详细讲解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让村民明白这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更是关乎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大事。村里还先后组建巾帼服务队、红色志愿队、义务劝导队等群众性队伍,并鼓励村民就如何提升人居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每个人在参与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早几年前在村里住,垃圾全倒在村边角落里,隔好长时间才有人处理,天热时垃圾都腐烂了,谁走过都得捏着鼻子。家里是旱厕,与牲畜圈相通,不仅不卫生,还很危险。”仙庄村村民王大哥常年在外工作,这两年返乡时他发现,村里早已大变样;新建了多处垃圾站,每天都有垃圾车统一收取。家家户户的旱厕都改成了马桶,有专人定时上门清理化粪池。村里的中老年人干上了环卫工作,不仅改善了村里卫生状况,还能赚些钱补贴家用,可谓一举多得。

“环境好了,心情也跟着好起来,生活不比城里差。”这是村民常念叨的话。过去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现象不见了,腾出来的空地用来修建休闲健身场所,村民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

2024-11-0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6726.html 1 乡村换新颜 美景惠民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