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第01版:

新质生产力看济宁

济宁经开区: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王婷婷

11月1日,在第八届山东太阳能市场峰会暨分布式新模式研讨会上,山东中科富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轻柔组件惊艳亮相。这款抗冰雹无隐裂的柔性轻持光伏组件,凭借自研的柔性薄膜电池封装技术,成功打破行业难题,其重量仅为传统组件的三分之一,极大地简化了安装难度,备受关注。该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已相继中标贵州轮胎厂26MW分布式光伏电站、上海地铁集团柔性光伏电站等项目,今年营业收入有望突破1亿元。

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济宁经开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济宁经开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多措并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提升品质。1至9月份,全区111家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总产值达131.67亿元。其中,中科富能、中北润良、山东光大等54家高科技企业实现较快增长。

技术攻关 创新突破

为擦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底色,济宁经开区从多方面着力。

在提升产业高科技属性方面,围绕“1+1+3”产业集群打造,大力实施“5120”创新行动,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全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分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培育库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储备库。截至9月份,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9家,高企存量达到9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6.78亿元,增速达5.9%。

在提升企业高研发能力方面,实施研发突破三年行动。健全“研发数据库、研发辅导员”体系,加强业务指导培训。支持企业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积极争取省市级科技创新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目前,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3.46亿元。菲特环保公司的“绿色低碳节能机械深度固液分离技术和设备”项目荣获2024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绿色低碳赛道金奖和总决赛二等奖。

在提升平台高能级标准方面,按照优势主导产业布局,强化辅导培育和精准指导,提高现有平台建设水平。推动实现骨干产业、重点企业市级创新平台“全覆盖”。1至9月份,3家公司获批省级智能工厂、省级绿色工厂,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1家,总量达到102家。

招才引智 产教融合

为做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智力支撑,济宁经开区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实施产学研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打造“经开科创行”特色品牌。突出“招强”,引进大院大所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突出“引专”,推进企业与高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突出“联内”,对接驻济院校实现技术转移转化。

全力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实施领军人才突破行动,组建高层次人才联盟,开展“博士经开行”活动。发挥招商大使作用,通过项目引人才、通过人才落项目,新增省市级重点人才6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施双创人才扶持计划,举办高级研修班、“工匠讲堂”等活动。

聚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紧缺高技能人才。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产教融合循环生态链。

强化支撑 落实政策

为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济宁经开区持续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落实省市政策精神,开展科银企对接活动,争取科技股权投资项目,用好科技成果贷款贴息政策,建立科技金融“白名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突破1.2亿元。

加强科技惠企政策宣传落实,持续开展“入企大走访”活动,宣传落实惠企政策,建立清单,靠上指导。积极对接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新变化,以“三争”新成效实现科技事业改革发展,全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瞄准新目标,扬帆再起航。济宁经开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引擎,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砥砺奋进、阔步前行。

2024-11-14 新质生产力看济宁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7851.html 1 济宁经开区: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