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 魏林娜
11月7日,济宁市技师学院青年教师贺亚红站在了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全国决赛的金奖领奖台上。在此次国内规格最高、影响最大、覆盖最广的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获得了全省唯一的一项金奖。
十年的教学生涯,这不是他第一次获得至高荣誉。自从站上三尺讲台后,贺亚红始终扎根教学第一线,倾情奉献热血青春,凭借着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先后获得济宁市技术能手、济宁市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技术能手等称号。
从陇原大地到孔孟之乡,贺亚红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到家乡甘肃,而是来到了济宁。十年来,在学校的重点培养下,他迅速从一名新手老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他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自己专业扎实,深刻了解自己的领域,只有不断刻苦钻研,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才能教好学生。
为此,贺亚红除了日常教学,每天都扎在实训室里,反复进行实际操作,研究每一个设备的接线方法、通信方式。每一次测试的情况、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他都记录下来,随后再把自己的工作笔记转换为适用于教学的教案。他身上的这股韧劲,也指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求学路上努力奋进。
“智能制造是一种更新换代非常快的生产方式,作为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和知识。”贺亚红说。
贺亚红深知,竞赛是提升技能的重要利器。十年来,他通过参与省市以及全国性各类比赛,迅速提升了自身的技能水平,开阔了技能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他也意识到,竞赛能带给学生强力的斗志及成就感。自去年以来,贺亚红成立了技能提升班,选取优秀学员进行集中训练。他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在省级还是国家级赛场上都战绩显赫,多名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获得大型国企、科研院所的青睐。
“任何职业、岗位都有艰辛都不容易,只要能坚持、肯付出、愿奋斗,就一定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创造出精彩的人生!”在济宁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技能提升班教室里,贺亚红在给学生们指导设备通信方式的间隙,分享着自己的人生感悟。
贺亚红秉持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凭着大国工匠的扎实功底,为学生铺平了技能成才的宽广道路。
如今,在济宁市技师学院,一大批高技能教师从大赛中脱颖而出,逐步由赛场中的“武状元”发展为行业里的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成长为“德技双馨”的当代青工典范。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竞技场上努力拼搏,追光而行,成就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