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城讯(记者 纪闻路 通讯员 孟现军 杨艺)近年来,邹城市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头号工程”,全力推动教育公平,打造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邹城模式”。
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大力实施8处教育园区建设,北城、铁西、峄山教育园区建成投用。“一镇一策”优化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先后整合27处“小散弱”学校,25所城区学校与所有农村学校结对帮扶,整体提升城乡办学水平。
建优建强教师队伍。制定2022—2024年教师补充三年规划,公开招聘教师905人。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组建42个济宁“三名工作室”,创设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杏坛名师、齐鲁名师、专家型学科带头人等8个成长梯队。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近2亿元,改造15处寄宿制学校取暖、34处学校用电、383处校舍消防。把“美丽校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校车惠民”工程纳入市级民生实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优质均衡化,率先启动数字化创新应用特色学校创建,城乡、镇域、校际差距不断缩小。
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坚持阳光招生,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建设9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6%。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随迁子女就读比例达到100%。建立健全困难学生资助救助体系,年均发放各类资助资金3000万元,惠及学生4.7万人,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