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屈扬
近日,任城区古槐街道大石桥社区某老旧小区居民反映,路灯因电线设施老化出现故障,需彻底维修。改造工程经社区指导、业委会主导、物业参与,最后进入居民自筹环节。
“以前通知大家平摊维修费用,需要挨家挨户上门收钱,经常碰一鼻子灰。吃闭门羹还好,偶尔还会遭受冷言冷语,为此要提前做足‘心理建设’。这次,只是在居民群里下了通知,不到半天钱就收齐了。”网格员刘文萱说。
从“举步维艰”到“一呼百应”,究其原因,还是“四方协同”自治模式起了关键作用。
社区指导 明确自治路径
古槐街道因地处老城区,辖区内几乎都是老旧小区。多数小区房屋已处于集中维修期,缺少物业维修基金支持,频繁筹资维修引起了居民的不满,此类问题在街道受理民生热线、社区接待居民来访时相对集中。
如何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怎样凝聚起上下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合力,成了街道一直以来牵肠挂肚的“心病”。近年来,古槐街道坚持“居民受益才是硬道理”的工作思路,探索社区指导、业委会主导、物业参与、居民自筹的“四方协同”自治模式,消除社区“政府兜底”思维惯性,扭转居民“社区包办”依赖心理,真正使治理回归本源。
社区指导是居民自治得以顺利实施、发挥效用的基础,也是协调各方的纽带和桥梁。今年以来,古槐街道引导社区发挥“头雁”作用,开展黄河大集、信义市集、“我和书记拉家常”等380余场活动,凸显老党员、楼长的引领力,激发“群雁活力”。在工作中,聚焦“关键小事”,办好“暖心实事”。居民看到街道、社区“肯干事、干实事、干成事”,主动融入社区治理的意识逐步增强。
截至目前,街道各社区今年受理热线工单同比下降31.75%,收到表扬工单同比增长89.47%,万人投诉率全区最低,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逐步提升。
业委会主导 体现居民意愿
“咱们小区门头太旧了,传达室破破烂烂,这可是咱们小区的‘门面’,该好好装扮装扮了!”古槐街道大石桥社区环北附院小区建成于2006年4月,是典型的老式多层小区。去年以来,街道以此为试点,探索实施“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精挑细选关心社区事务的居民骨干,成立业委会,按照“六步走”工作法带领居民自主解决小区治理难题。
环北附院小区已经今非昔比,除原本漏风漏雨的传达室已修缮一新外,小区也装上了电子道闸、自动取水机,升级了监控、路灯,楼前楼后的飞线不见了,树木花丛井然有序,蚊虫也少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小区入口处绘制在墙上的“六步走”工作法,见证着老旧小区“逆生长”的每时每刻。2023年,古槐街道“信托制”物业模式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推广,环北附院小区业主委员会被评为济宁市模范业委会。
物业参与 实现双向奔赴
每天早上7点,古槐街道北门社区睦邻物业负责人孟亚东,都会准时来到国税局宿舍传达室,检查车辆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随后按照小区业委会安排的任务清单,开始一天的忙碌。
近年来,为积极回应居民需求,古槐街道深度调研辖区75个小区物业情况,探索建立“信托制”“引管扶”“联建共治”“红管家”“智慧物业”五种模式,全覆盖满足辖区各类物业需求,国税局宿舍则是“引管扶”模式的首批试点。
“引管扶”顾名思义,就是引入专业物业公司,通过业委会管理,社区扶持,实现从“退场”到“蜕变”的华丽变身。睦邻物业积极配合社区、业委会的工作,凭借熟悉小区特征、专业技术过硬等优势,协助业委会帮助居民解决“修修补补”烦心琐事,同时与社区网格员一起高效快捷实现即时响应。帮助小区不慎跌倒的老人就医、汛期雨季排水疏通、开展小区安全隐患排查……随处可见物业的身影。
居民自筹 积蓄治理源流
家住古槐街道翰林街社区书香苑小区15号楼的小秦,大学毕业后去异地工作。今年中秋回家过节,一进小区就发现原来头顶上“盘根错节”的充电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楼下整整齐齐的充电箱。不久前,小秦曾接到社区征求意见电话,他赞成并参与了资金募集。目前,翰林街社区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征求意见1000余人次,联合业委会召集居民代表协商议事会议8次,加装充电箱400台。在此基础上,部分小区通过“众筹”解“众愁”,加装监控设备12部,在解开飞线“心结”的同时,扫除监控死角,居民安全感越来越高。
此外,古槐街道依托“四方协同”,推动辖区军分区宿舍自筹完成电梯加装,富华园小区自筹完成电梯更换;市政府一宿舍自筹升级了室内管道,解决了困扰居民30多年的心病;全覆盖解决郭家花园小区、都市华彩小区等辖区5处地下车库渗水,推动辖区污水外溢、房顶漏水等诸多未纳入旧改范围“顽疾堵点”同步改建升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幸福家园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