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厚峰
本报通讯员 张雪纯 王洪玮
红烧茄子、西红柿炒蛋、白菜炖豆腐、五香炸带鱼、紫菜蛋花汤……这样荤素搭配、一周一食谱、天天不重样的套餐,就餐老人每天仅交5元钱,幸福食堂就能够保证老人吃得饱、吃得好,并常态化运营吗?
“我们采用‘政府补贴一点、老人自付一点、村集体自筹一点、慈善企业捐赠一点’即‘四个一点’筹资渠道,拓宽‘钱路’,走‘村办众帮’运营模式,让幸福食堂越办越好,坚持不懈地把好事儿办好。”日前,记者就幸福食堂话题赴兖州区新驿镇东三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栾坤如是说。
这只是兖州区推动幸福食堂有生机显活力可持续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初,兖州区创新“政府引导+企业承接+社会参与+个人自助”模式,根据村(社区)群众居住特点、生活习惯,三年多来,共建成幸福食堂54处、老年助餐点102处,启动“幸福‘食’光·兖周到”老年助餐募捐项目,面向社会发布“老年助餐点地图”,打造广覆盖、贴需求、惠民众、可触及的养老服务网络,解决老人吃饭难的问题。
2021年8月,东三村投资15万元,将闲置院落改造成幸福食堂,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只交5元钱就可以吃上两顿热乎可口的饭菜,得到全村老人和群众的称赞,最多时40多位老人在幸福食堂就餐。幸福食堂创办之初,东三村“两委”成员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幸福食堂不是挂个牌子给群众看的,而是要把民生养老当成事业办,把好事办扎实、办出成效。
为解决幸福食堂正常运转资金保障问题,东三村在利用好济宁市给予的相关补助和就餐老人每天交纳5元钱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走“村办众帮”路子,带着真情实意解决老人吃饭这件大事儿。栾坤告诉记者,东三村积极动员爱心企业开展慈善公益捐助活动,建立独立账号,专款专用,定期公布开支明细。截止到今年10月底,10多家爱心企业捐款近5万元,并捐赠价值2万元的米面油等物资,成为幸福食堂的强力支撑。
“保证幸福食堂可持续运转,外力是重要补充,内力是决定因素,关键靠本村,重点在村集体经济收入。”栾坤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东三村办起了合作社,村集体是大股东,每年收入十多万元;村里成立农字号企业,吸引外村能人到本村搞羊肚菌、蜜薯等特色种植,村里可得到一笔可观收入;将闲置学校、村机动地进行开发,搞租赁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村级所有收入重点用于“一老一小一困”开支,其中幸福食堂占了支出大头。
“2021年8月,我们成立了济宁市首家‘幸福基金’,周边11家企业踊跃捐钱捐物,3年累计筹集资金20多万元,用于幸福食堂运营、困难老党员补助、贫困老人救助以及村里‘为老为小’公益事业。一项基金不但让‘银发生活’变得更加有光彩、有活力,还带动周边爱心企业、热心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带起村里文明新风。”新兖镇武村党支部书记朱宁表示。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为节省幸福食堂开支,兖州区大部分开办幸福食堂的村,食堂的厨师、服务员、管理员都由村干部或网格员、志愿者担任。各村还整合村庄闲置土地种上蔬菜,建成幸福食堂小菜园,所有菜品用作幸福食堂食材,助力幸福食堂越办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