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11月27日讯(记者 杜文闻)今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企事有解”工作开展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8月,市政府提出打造“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其中,围绕“企事有解”,各级各部门坚持立足企业经营全链条,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涉企服务由基础型、普惠型向精准化、个性化、增值化转变,涌现出一批亮点做法,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商事服务方面,作为省内试点创新实施“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通过流程重塑、业务协同、系统集成、数字赋能,实现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窗受理、一网通查、全程网办”,申报材料由40份精简为4份,办理时间由30个工作日压减为7个工作日,跑腿次数由20次减少为最多1次。
在项目建设方面,围绕重大产业、重点项目需求,线上设立“工程建设项目一件事”专区、线下设立专窗,探索实施全流程数字化报建,扎实推进“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一件事”“道路挖掘修复一件事”“高效开工一件事”,通过数据共享和并联办理实现申请材料平均压减40%、办理环节压减30%。
在要素保障方面,聚焦稳定就业形势、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打造“工作专班+工作小组+服务专员”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落实+诉求解决+协调联络”的全方位服务保障。截至目前,共为1517家企业解决用工缺口19033个,帮助949家企业引进人才5950人,帮助1320家企业解决问题1638个。
在科创支持方面,大力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绘制“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需求”和“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技术成果”两张清单,征集发布需求信息1000余项、成果2000余项。聚焦19条核心产业链,创新“线上实时图谱、线下精准对接”模式,今年以来对接高校院所85家,开展人才科技对接周等高层次产学研对接活动25次。
在政策服务方面,成功争创全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明确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打通省市政策兑现平台,目前我市正按照试点要求,进一步细化梳理惠企政策适用对象、申报条件、申报材料、申报流程等要素,不断提升惠企政策“即申即享”率和“免申即享”率。
在规范监管方面,开展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监督行动,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加快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创新打造事前行政指导、事中柔性执法、事后信用修复,经济影响评估贯穿始终的三位一体“执法+服务”新模式,推动行政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