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底,我从办公用品店买回新的台历。这款台历设计精巧,配色雅致,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每一页都有农历信息,让人一目了然。
小时候,每当新年到来之前,我父亲总是不忘取下旧日历,把新日历挂在墙上。他仰起头,慢慢将旧的取下,小心收好,又缓缓将新的挂回原处。这仪式感,是他内心深处的庄重和虔敬,是赋予未来的期盼与祝福。
我家多年没住上供暖的单位福利房,而是自建的简陋平房。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我们盼过年,盼温暖的春天。当我们抬头看见新的日历,新的一年将要开始。除夕、春节、元宵节,一个个美好的节日,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日历,不亚于一部小百科全书。一本在手,新一年的日子就攥在了手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一年的日历封面上,是两个漂亮的上海姑娘。上海女性是时尚标杆,引领时尚潮流。她们喜欢烫发,额前的头发烫到发根,打理出卷曲的蓬度,后面的头发只将发尾烫卷。
两位模特穿着鲜艳的花衬衣,老式旁开门女裤。那个年代的女子,有着健康、自然和乐观的气息。身体半蹲,单手叉腰,望向手指的方向,嘴角微微上扬,眼里闪烁着自信与骄傲的光芒。整个画面朴实、内敛、干净,荡漾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给人朴素的美感。我们姐妹经常模仿她们的动作,仿佛也增加了力量。
八十年代我上初中,大姐参加工作,她花钱在我们住的卧室墙上也挂了日历。封面上是位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穿着红色呢子大衣,戴着小红帽,一副展望未来的模样。自然、抒情的画面,让人觉得安静,充满美感的红色画面,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觉得温暖。
元旦过后,春节的脚步在寒风中一天一天走近。父亲肩扛手提将单位分的冻肉弄回家,母亲就围着灶台忙碌。冬天的厨房,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那里有香喷喷的饭菜,那里更有父母洗菜炒菜的身影,有人世间最真实的烟火气息。
我家长年烧煤烧柴做饭,直到我上初中才用上液化气。灶膛里的火,映照着我们逐渐长大的脸。直到我成家后,每至年终岁尾,我都会买一本老式的日历。
眼下各种电子台历让人眼花缭乱,手机上也有多款日历软件。但我仍旧喜欢纸质的日历,每次翻看,都会想起小时候我们一大家人欢聚的旧时光。那时,我们还小,父母也年轻,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曾经的一家人,如今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相距遥远,见面不易。皱纹已悄悄爬上我的额头,我的妈妈早已白发满头,步履蹒跚。
人生如旅,岁月如歌。我喜欢老式日历,它蕴含的对时间的敬畏、对往昔的追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亲情的维系,永远不会过时。
■李昊天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