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第03版:

办好群众“心头事” 书写幸福新篇章

——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成效显著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碧源 / 文 杨国庆 /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4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以赴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要事,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稳固就业 筑牢幸福之基

“这几年,学校年年都在变化,这个操场越来越漂亮了,课间我也会在操场上跳绳,和朋友一起玩耍。”鱼台县王庙镇中心小学学生缪雨霏说。在鱼台县第四实验小学,新配备的基础设施,让教育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据了解,鱼台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对多所学校进行升级改造,全县农村小学由71所整合为28所,完成5所农村初中进城。

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全市教育呈现出“各类教育协调、区域优质均衡、体制机制高效、群众满意认可”新样态。

2024年,济宁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计划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000个,新改扩建中小学28所、新增学位3万个,整合乡村学校100所。从农村定制校车、城区助学公交到学校食堂改革、城区义务教育学段配餐工程,再到保证学生“吃好睡好”的午休服务,落实配套措施减轻家长负担。在让学生“吃得放心、睡得舒心、行得安心”的同时,也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惠民利民 织密医疗保障网

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针对老百姓看病就医中的急难愁盼,我市多年来不断通过“微改革”推动医疗服务“大转变”,各类便民举措频频“出圈”。

任城区观音阁街道的居民孙先生2018年罹患淋巴癌后,经常赴外地就医。“那时没有异地就医直报,我只能先垫付医药费,再回任城区报销。”孙先生说,这种报销模式报销周期长、垫付压力大,特别是两地往返奔波十分劳累。

后来,任城区医保部门告诉他,济宁医保小程序与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对接,为参保人员提供统一的跨省异地就医备案线上渠道,辖区患者去外省医院就医住院,可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下解决了孙先生的难题。

为持续提升群众就医结算便利度,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监管的通知》《关于实施异地就医十项便民措施的通知》《关于规范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手工(零星)报销经办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开辟“异地就医直通车”专栏,开通异地就医智能客服,通过一条短信工作平台宣传异地就医政策。目前,我市已开通跨省住院、门慢和普通门诊医疗机构家数分别为353、359和471家,实现异地联网结算服务条件的医疗机构全覆盖。2024年省内及跨省住院、普通门诊联网结算率达99%,跨省门诊慢特病联网结算率达82%,减轻了参保群众异地就医资金垫付压力。

近年来,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不断扩容下沉,国家、省、市、县、乡镇、村六级医疗机构在我市并存且紧密联动,为居民搭建起一张立体化医疗服务网。

走进嘉祥县卧龙山中心卫生院,“一站式”挂号、收费、药房、医保等功能窗口规范有序,内科、外科、康复科等诊疗科室配备齐全。“以前每次到县城看病得排队等候,来回加上交通费、治疗费花销很大。现在镇上的卫生院不仅条件好,还有名医坐诊,看病方便多了。”卧龙山街道东张庄村村民张生苓说。

据了解,我市11个县市区1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部建设完成,“基层就医+市县诊断”就医格局基本形成。11家县(市、区)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基本标准优秀等级,建成县域医疗服务中心22家、名医基层工作室173个、基层医疗特色专科229个。5258家村卫生室全部接入分级诊疗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远程会诊全覆盖。建成548个中心村卫生室,在全市基本建成乡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群众看病就医便利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没有终点。新的一年,我市将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想群众之所想,行群众之所嘱,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持续书写幸福济宁的美好新篇章。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就业规模稳定扩大,就业质量逐步提升。

2024年12月23日,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走进济宁医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省内外150余家企业积极参会,涵盖医疗保健、生物制药、康养服务等多个行业,现场还专门设立“政策咨询处”,为毕业生面对面进行答疑解惑。截至目前,已走进山东大学、长安大学等28所院校开展活动55场,服务毕业生4万余人。

“在家门口上班,赚钱顾家两不误。多亏咱们社区工作人员连续给我推荐了3次工作岗位,让我成功就近就业,太感谢他们了!”在梁山海元制衣厂工作的幸福街社区居民王凤英说。2024年以来,梁山县通过摸排社区劳动力市场“微需求”,开发“微就业”岗位2600余个,举办“微招聘”活动21场次,实现就业600余人次,满足了城乡居民“家门口”就业服务的民生“大需求”。

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聚焦基层就业创业服务需求,积极打造“一刻钟求职服务圈”,创新开展“社区微业”行动,设立乡镇、村居就业服务驿站446处,并联合金融机构在社区、商超、渔船、园区创设了164家“创贷之家”服务驿站,深化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开发“创响济宁掌上通”平台,2024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98亿元,扶持创业5159人。

扩优提质 建设教育高地

2024年,济宁市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满意教育为目标,围绕“建设全省教育高地、擦亮孔孟之乡教育品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断奋斗前行,把教育这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任城区李营中学是一所农村镇街初级中学,教育基础设施陈旧、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又地处城乡接合处,很多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如何留住周边学生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难点。针对此种现象,我市深入推进“强镇筑基”行动,创新实施“双百工程”,打造乡镇“百强中学”“百强小学”143所,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全市14个乡镇入选省“强镇筑基”试点,入选数量并列全省第1位。实施“强校扩优”行动,通过名校建分校、强校带弱校,采取集团化、联盟化、结对帮扶等方式,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共建、捆绑评价。截至目前,全市“强校扩优”覆盖乡村中小学学校673所,覆盖率达70.25%。

❶助力残疾人实现就业梦

❷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

❸大力度实施婴幼儿托育“扩容提质”工程

❹“养老”变“享老”,探索养老新模式

❺运河之都,幸福之城

2025-01-10 ——我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成效显著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5173.html 1 办好群众“心头事” 书写幸福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