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彦彦 通讯员 姬翔 程淑莹
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数字产业实现集聚、社会治理高效智能……在济宁,数字强市建设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闪亮名片,正驶入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数字驱动变革,智慧赋能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数字化改革赛道上全速竞跑,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聚力攻坚数据价值化、数字化治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重点,着力实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牢牢守住网络安全底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济宁辨识度的“硬核”成果,让更多群众在“数字时代”找到获得感。一幕幕数字化改革场景正在孔孟大地开辟巨大的价值新空间、释放澎湃的社会新动能,把希望图景变为美好现实。
紧跟发展潮流 数字产业发展提速升级
1月3日,走进位于邹城市工业园区内的珞石智能制造未来工厂,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在柔性协作机器人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收放自如地挥动着机械臂,将控制器硬件装配到柔性协作机器人本体内。
“这条生产线实现了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37分钟即可完成1台机器人本体装配,为国内首创。”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厂采取自动化设计,提高了装配生产效率。
网联万物,数智赋能。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兴起,我市机器人新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逐步完善,同时抢抓发展机遇,新招引、培育一批重点数字产业化项目。
机械轰鸣、吊臂升降……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基地项目现场一片繁忙的建设场景,一期电池项目已完成主体厂房建设,二期电池项目正在进行钢结构的吊装,这正是我市招引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项目涵盖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重卡换电、船舶电动化、风电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也是北方第一个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宁德时代济宁新能源产业链项目的落地建设既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澎湃活力,也为我市以绿色能源开发带动数字产业提速升级带来强劲动力。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泉。我市立足产业基础,重点突破集成电路“强芯”、机器人“补链”、智能终端“扩链”、软件“三名”(名品、名企、名园)、汽车电子“支撑”、锂电“聚能”、“光伏+”提质、低空经济“突破”、人工智能“赋智”、虚拟现实“提质”十大工程,致力于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集聚区。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能源5大领域19个重点方向,重点布局一批算力中心、智能机器人、新型储能等重点项目,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750亿元。
举旗定向,纲举目张。对于坚持建设工业强市的济宁而言,推进数字产业发展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的“必答题”。为此,我市早早就开始谋篇布局,从画蓝图,到打地基,步履始终坚定。
推动数字赋能 促进产业释放“硬核”力量
一手抓数字产业化,一手抓产业数字化。在大力建设数字产业的同时,我市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作为中国最大的专用汽车产业集群以及山东省首批“产业大脑”试点之一,“梁山专用汽车产业大脑”专注于专用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行业,涵盖研发、制造、检测、销售、展会、物流、二手车交易等全产业环节,旨在构建集约化、智能化的产业生态系统,解决了产业链上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创新乏力等痛点,对于推动梁山乃至全国专用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我市产业数字化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已成为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有效打造了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
“传统装配式建筑装备制造生产过程中,无法通过有效且安全的方式对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现在通过天云智慧平台我们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异常预警,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避免了80%以上的非计划停机。”天意机械技术人员介绍。作为国内装配式建筑装备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山东天意机械公司开发的天云智慧平台,对遍布全国的1.6万余台关键设备的实时数据全量汇聚、实时分析、精准服务。自天云智慧平台应用以来,设备平均使用寿命延长了20%,设备维修成本降低了12%,推动有效产能提升30%以上。不仅如此,天云智慧平台推动了装配式建筑装备制造领域的数据高效流动,已助力1000余家企业数字化转型。
我市大力推进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应用落地,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聚力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能源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农业数字化突破、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平台支撑、电子商务提升、数字金融创新、智慧交通示范、文旅数字化赋能等八大行动,全面深化产业数字赋能,不断拓展数实融合深度,着力打造数字经济高地。
数字赋能按下了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快进键”。2024年,我市已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动1027家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新培育136家省级“晨星工厂”、6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省级“产业大脑”。
释放数据价值 抢占数字转型“制高点”
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2024年11月27日,济宁市登记评价数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标志着我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进入新阶段。
“国有数据服务公司的成立,可以有效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培育本地数据要素型企业,有助于梳理掌握全市数据资产底数和流通情况,打造数据赋能应用场景,打通数字产业化链条,壮大我市数字经济。”市大数据局数据资源科科长李航介绍,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成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引擎。
2024年以来,市大数据局先行先试,探索出“健全制度、搭建平台、试点探索、梯次推广、强化治理、培育生态”六步走的工作方法,积极推进全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2家企业依托数据资产分别取得300万元、500万元贷款授信,打造“数据要素×”典型应用案例225个、创新应用场景194个,其中8个获得省级典型应用案例和创新应用场景,以推动数据要素高水平应用为主线,不断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这是坐在家就把生意做了,真的太方便高效了。”客户享受到便捷服务的同时,不禁连连点赞。这背后正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融汇数易综合供应链服务平台。作为全国交通物流供应链创新案例,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向云端转型,为客户提供“一单制”“一站式”“门到门”的集大宗贸易、多式联运、网络货运、供应链金融于一体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填补了京杭运河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空白。平台使用以来,已实现港口吞吐量超过6400万吨,开具销售发票总额超909亿元,助力了大宗商品便捷化交易,提供了多元化线上交易服务,集成供应链金融服务,赋能大宗商品贸易服务,形成大宗商品交易指数,实现数据驱动决策,迸发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市大数据局围绕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充分释放数据价值,重点做好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和数据流通交易两方面工作。
——数据汇聚共享开放。数据汇聚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市大数据局通过“搭平台、建机制”等手段,推动数据高质量汇聚共享开放。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覆盖市县两级政务部门的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接入44个市直部门、14个县市区、68家公共服务企业数据库,推动公共数据“即产生、即汇聚”。建立“首席数据官”和“数据专员”制度,加强市、县、镇街和国企四个层面的数据管理力度。目前,我市已汇聚158亿条公共数据,为市县两级1098个部门提供了59亿次数据共享服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了52亿条公共数据,在中国开放数林指数评估中,我市数据开放工作位居全国第6位。
——数据流通交易稳步推进。数据流通交易是推动数据从资源变为要素的重要路径,2024年5月,我市上线运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为全市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提供统一的数据运营服务,是全省第2个正式启用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在全国首推“数据资产入表费用损失保险”,筛选67家重点企业开展数据资产登记、入表、评估试点,成功入选全省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试点市,已率先为6个单位颁发18类数据资产登记证书,登记数据27亿条。加快数据标准化建设,市大数据局已在企业数据方面梳理了高质量数据集103个、数据量101亿条。积极壮大数据产业,我市已引育了52家数据服务商,成立了市登记评价数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在推动组建服务商联盟。围绕内河航运、文化旅游、专用车辆、大蒜贸易、电商交易等优势资源,逐步建设行业产业大脑,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推动行业数据价值化,打造一批特色数据产业集聚区。
提升服务效能 治理体系插上智慧“羽翼”
“智慧社区平台开发了18个应用场景,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解决了以往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的居民信息重复摸排、信息发布不到位、问题回复有滞后、议事人员难召集、志愿活动参与人数少等问题,让我们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任城区北门社区网格员马翠说。
北门社区是我市打造的标杆型智慧社区之一,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2022年开始,社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以省级标杆型智慧社区建设为契机,以“济智治”智慧社区平台为载体,有效提升了小区数字化治理水平。我市将智慧社区建设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惠民服务水平的突破口,在全省建成了首个全市一体化智慧社区平台,为260余万社区居民提供了服务,也实现了基层政府、业务部门、社区、居民四方减负增效。
数字政府的本质是“互联网+公共服务”,让群众更容易享受政府服务,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基于这个理念,我市在社会治理中,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真正解决群众所需,为群众幸福生活插上数字“羽翼”。
围绕优政、惠企、便民三个方向,我市深化数据赋能,提升机关运转效率、加快惠企政策落地、增强为民服务能力,推出一批利民惠民的特色场景应用,以数字化改革服务群众美好生活,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红利。
以“数”优政,助力机关高效运行。开展数字机关建设,依托山东省统建的“山东通”平台,打造特色政务应用,推动机关办文、办会、办事数字化转型。建成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系统,向上对接省统一公文交换平台,向下覆盖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单位,实现公文办理全流程网上处理。针对大型政务服务活动,创新开发了“济智会”会务系统,涵盖了参会信息注册、会务活动提醒、会务资源调度、会务活动展示等多个关键环节,实现了会务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自投入使用以来,凭借其全流程数字化服务的强大功能,圆满完成了中国孔子文化节大会等9次大型政务服务活动的保障任务。建设数字机关运行服务平台,推动公车预约、会议室预约、印章申请、请销假等机关内部管理事项,以及政务云资源申请、电子印章使用授权申请等外部服务事项,上线以来已累计为市县两级部门提供服务56.8万次。创新打造校车使用许可一件事、公务用餐一件事等10项机关内部一件事联办应用,“机事通”网上服务大厅等5个案例入选省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案例。
以“数”惠企,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在全省创新建立“惠企通”政策兑现平台,通过政策整合、数据挖掘、企业画像,推动政策与企业智能匹配,让政策“一键匹配”、企业“免申即享”,破解政策落地“获取渠道少、知晓度不高、申报不及时、解读不准确”等共性问题。平台上线以来,注册企业5.32万家,汇聚中央和省市政策1.42万条,为1.8万家企业“一键匹配”政策,有效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以“数”便民,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以“爱山东”平台为基础,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动系统集成,按照“1+14”的模式,建设“爱山东”移动端济宁分厅和14个县级分厅,将48个部门自建政务App全部迁移整合到“爱山东”移动端,实现掌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围绕住、行、医、学等在“爱山东”移动端上线了“充电桩一件事”“病历掌上查”“入学一件事”等40项高频“一件事”服务,持续提升掌上服务能力,全面推动便民服务扩面增效。推动流程再造,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全面普及电子印章、电子证照,316类证照证明实现电子化,并全部与“鲁通码”进行关联,群众亮码、后台扫码即可调用电子证照信息,实现证照免提交、表单免填报,现已提供扫码服务542万次。
深化技术应用 探索数字化发展新路径
城市是推进数字化发展的综合载体,围绕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我市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全市时空数据底座,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的时空框架,开创“地图+数据”融合加服务新模式。建设“城市一张图”专题数据库及约6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城市精细化模型”,接入“山东天地图”、市主城区300平方公里“高精实景三维模型”、全域“卫星遥感数据解译超融合”等平台数据资源,采集全市 100 类20万个点位数据。依托卫星遥感解译能力,实时分析地面变化情况,可为7个行业主管部门提供饮用水源地违建识别、森林火情监测、输油气管线和高压线保护监测等服务。
近年来,数字孪生、无人驾驶、大模型等新技术不断在我市落地应用,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邹城市将宏河百利凫山矿打造成全国首个具有数据要素效应的“5G全覆盖+无人驾驶运输+全矿新能源”的智慧矿山。全矿采用新能源纯电动宽体车构建无人驾驶运输运营方案,以5G网络为核心,通过在无人驾驶车辆上部署激光雷达、车载视频监控、运算单元等,实时采集车辆位置、速度、方向、车姿状态、实时故障信息、作业任务信息、周边态势信息等,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汇聚、分析、利用,下发车辆行驶路径、运行指令。矿山无人驾驶落地,极大程度提高了矿山作业的安全性,减少乃至避免人员伤亡。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在标准控制模型、优化调度模型的控制指挥下,减少了油量消耗和维保备件消耗,可减少5%油耗成本、15%的轮胎成本和15%维保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如今,数字强市建设日益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穷的创新活力,正成为济宁创新驱动的强劲动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济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