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第03版:

水韵悠悠访泉林

[上海] 席波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代大儒朱熹的这首《春日》,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徐展开,引得后世之人对诗中泗水河畔的绝美风光心驰神往。

那泗水的源头——泉林,仿若一颗隐匿在岁月深处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召唤着无数探寻者的脚步。

怀着对那一泓泓清泉的憧憬,我踏上了寻访泉林的旅途。

一路上,心中满是对那澄澈之水的想象,仿若它是喧嚣中的一抹净土,能洗净铅华,慰藉灵魂。当我真正踏入这片圣地,目睹那一池池清泉,依旧被深深震撼。

眼前的泉水,清澈见底,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清泉都是远古穿越而来的精灵,在浓密柳荫的庇护下,沿着葱翠水草的边缘,自由自在地涌动、流淌。

泉林之水,最是钟情群居。它们相互汇聚,涓涓细流交织缠绕,或成潺潺小溪,或聚为幽幽深潭,又或是奔腾为滔滔河流。或许,这便是“泉林”之名的由来。

有的泉水若温婉的仙子,轻移莲步;有的像激情四溢的少年,跳跃奔突;还有的仿佛灵动的舞者,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缓忽急。日光倾洒而下,水面波光粼粼,那闪烁的串串珍珠,散着迷人的光泽。也正因如此,泉林的泉才有了一个个如诗如画的名字:甘露泉、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

这片毓秀之地,不仅有水的灵动,更流淌着久远而深沉的文化血脉。此地与孔子出生地尼山相距不远,遥想当年,孔子或许常常漫步于此,在潺潺流水中感悟人生真谛。

那声千古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便是圣人临流而发。毗邻尼山,诸多与孔子相关的故事传颂至今。岁月悠悠,泉林之水不舍昼夜地流淌,它宛如一位忠诚的信使,传递着儒家积极入世、惜时奋进的精神,承载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与传统,从远古奔向未来。

泉林之水,同样奔涌着厚重的历史。在《水经注》中,北魏郦道元将泉林赞誉为“海岱名川”,以如椽之笔勾勒出它的壮美;诗仙李白在此留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豪迈佳句,让泉林的山水风光与诗人的浪漫才情相互交融。朱熹的《春日》更是传唱千古,泗水之滨的无边春景,透过诗句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向往。而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多次东行南巡,皆被泉林景致所吸引,于此修建行宫,沉醉于山水之间,留下大量诗篇墨韵。

漫步在泉林,现实与历史的影像交织重叠,令人目不暇接。泉水旁,串串水泡仿若晶莹的珠玑,汩汩冒出。那粼粼的水波闪烁着迷离光影,仿若梦幻的诗篇。水底,油油的水草肆意飘摇,似在与流光低语。珍稀的中华鲟,在洁净甘醇的泉水里游弋。

那棵1500多年的老银杏树,枝叶繁茂,见证着泉林的沧海桑田。秦汉时期的古卞桥横跨水流之上,在沧桑的烟雨中坚守,承载着车水马龙与行色匆匆。乾隆御碑在潺潺水声里高耸,碑上的文字仿若历史的眼眸,凝视着世事变迁。

泉林之水,分明有着历史与现实交融的鲜活。它从古老的岁月奔涌而来,流淌过至圣的哲思、诗人的才情、帝王的足迹,映照出历史的兴衰荣辱,滋养着万物生灵。

未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相信泉林之水依旧清澈如初,它的底蕴会愈发醇厚,引着更多的人聆听历史的回声,品味自然的韵味,找寻心灵的慰藉。

■祝伟 摄影

2025-01-18 [上海] 席波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5744.html 1 水韵悠悠访泉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