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3日
第02版:

扎根乡土 一心为民

——记第九届济宁市道德模范刘承彪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琨

刘承彪是曲阜市尼山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也是鲁源新村党总支部书记,身兼数职的他始终恪守“百姓至上”理念,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一心一意服务群众,脚踏实地干事创业。

出生于1980年的刘承彪是土生土长的尼山人,到尼山镇政府工作前,他一直在村里工作。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让他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刘承彪带领村“两委”成员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出路。他们充分利用鲁源新村紧邻尼山圣境的地理位置优势,成立了两家物业公司,将村里新建的3300平方米商业中心对外招租,解决110余个就业岗位。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他带领村民集思广益,打造儒学美德示范街区,设置鲁源书房、汉风艺术、孔府小吃等多个特色区域,深受周围群众和游客的喜爱,2021年鲁源新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随着民宿经济的火热,刘承彪也萌生了创办民宿的想法。经村镇等多级商讨,他带领鲁源新村与三孔旅游服务公司合作发展民宿,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余元。同时,成立了旅游经济合作社,100多户村民参与开办,每家民宿年收入5至15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村民增收。还通过流转土地2000余亩,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余万元。

鲁源新村所在的圣源管区,毗邻尼山圣境,作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工程的主战场,各类重大项目在此落地,村子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发展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过程中如何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是刘承彪最为关注的。“我们的目的是让老百姓理解政策、支持我们的决定,可能过程中有些群众不理解,那我们一遍说不明白就说两遍,两遍说不明白就说三遍,直到大家理解为止。”正是因为这种一心为民的情怀,刘承彪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村干部先后完成了多项重大项目的清障任务,包括耕读书院、环库北路、尼山宾舍等项目的土地清障和房屋拆迁工作。同时,还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了整村打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山东旅游发展大会的胜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鲁源新村的村容村貌也因此焕然一新。

“村庄美了,村集体强了,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推动村庄文化建设、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刘承彪带领鲁源新村相继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展馆、孝和文化广场等,村庄功能设置日渐丰富,其中,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的鲁源记忆村史馆,成了村民们铭记乡愁的好去处;大讲堂成为宣讲党的政策、开展文化文艺活动、举办知识讲座的理想之地;尼山书屋、鲁源文娱室、舞蹈排练室有效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刘承彪说,村庄发展要不漏一户,尤其是困难群众,更需要全社会的爱和温暖。了解到一村民家中生活困难,刘承彪立即与民政部门联系申请帮扶,为孩子申请助学金,并帮助其开起了家庭民宿,这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观。其实,并不止这一家,鲁源新村共有政策享受户39户57人,他坚持每月至少走访一遍,充分了解各家各户的情况,确保困难群众扶持政策应享尽享。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刘承彪组织党员、退休村干部、退休教师和一些热爱公益事业的人士,打造了6支志愿服务队。他常与志愿者们一道深入基层,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同时,鲁源新村还实行了“说事必回”制度,通过“说、议、办、回、评”五步工作法,化解群众遇到的急难愁盼事。除此之外,村里还建设了配有幸福食堂、棋牌室、娱乐室、阅读室、卫生室的老年公寓,让村里100多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病有所医,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2025-01-23 ——记第九届济宁市道德模范刘承彪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5998.html 1 扎根乡土 一心为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