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9日
第04版:

流苏雪,在经典与创新之间的纷飞

陈秀珍

11

12

13

全国首部孟子思想题材音乐剧《流苏雪》,在孟子大剧院演播大厅演出的消息,犹如流苏雪花一样飘向全国各地,迎来络绎不绝的赞叹与欢呼。

由邹鲁礼乐团创作演出的《流苏雪》,首演后获得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经济网、中国新闻网、大众日报、闪电新闻、中国山东网等多家媒体聚焦。

两场跨年首演,分别在2024年12月31日晚间和2025年1月1日下午举办。这部音乐大剧现场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得到在场观众的好评。

一看到大幕上纷纷飘飞的白色流苏花和“流苏雪”3个大字,便会想起孟府赐书楼前的两株百年流苏树。每年4月,流苏花如雪花飞舞,花香四溢,迎来国内外游客的赞赏。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也会在这里聚集,交流文学创作,开展研学游等活动。

随着《流苏雪》大剧的音乐响起,大幕上“流苏雪”的“雪”字下面有一抹血红,这个“雪”字形象地隐喻了那个年代血染沙场的悲惨场面,让人走进宋朝那段民不聊生、金戈铁马的动荡年代。

悠扬的旋律中,鼓点振奋人心。竹简背景的大幕上狼烟四起,烈火熊熊,汴梁城沦陷,战马奔腾,尘土飞扬,杀声阵阵。两侧的字幕,是对整部剧情跟随场景的详细介绍。此时舞台与大幕完美融合,让人感觉感触到剧中人物的呼吸。舞台上的烟雾缓缓飘向观众,更增添了现场感。

一面大宋的旗帜迎风招展,练兵场上热血沸腾,鼓声隆隆,男主角孟忠、孟义、孟浩的名字,鲜明地标注了孟子思想。

孟子提出的“四端”说,即人先天就具有4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4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4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孟子还将“忠”视为一种道德品质,是完善人格的体现。他认为教人以善谓之忠,这意味着忠不仅是对自己内心的忠诚,更是对他人的善良和帮助。

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说,是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今日而言,“浩然之气”说对于弘扬正气,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孟忠唱道:“战鼓响,号角鸣,杀声阵阵苦练兵/修城墙,造弓箭,动员乡绅与百姓……纵然城孤浩气在/人在城在有孟忠”,这唱词慷慨激昂,字正腔圆,铿锵有力,鼓舞人心。再加上孟义、孟浩和将士们“杀……嗨……”的操练声,把整个舞台烘托得激扬而热烈。

13岁的小孟浩,穿上了大人的铠甲,学着大人的样子操练。孟忠家教严明,这里又引用了孟子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孟义、孟浩兄弟二人觉得先祖圣训不能忘,国家有难理应挺身而出。当兵丁把金人的劝降书呈到孟忠手里,他怒发冲冠,把劝降书撕得粉碎。回到府中,与夫人说起了此事。孟夫人是名门之后,知书达理,当即决定孟义提前加冠成婚。这样既可以上阵杀敌,也可以开枝散叶,了却二老的一桩心事。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呈现儒家的个人良知,必须通过在家族在王朝公共事务中的道德实践。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孟义和韩妙青得知要为他们举办婚礼,高兴得不得了。他俩在流苏树下相知相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此时,琴、瑟、箫、竽、鼓、埙、排箫、篪等乐器奏响,音乐舒缓悠扬,场面隆重而富有仪式感。

此时舞台由3个空间构成:一、上场口前方,呈现孟府宗祠加冠礼场景。二、下场口中区,高于孟府宗祠,表现韩府加笄礼场景。三、舞台中后制高点,礼乐队场景作为虚拟空间呈现。“冠礼、婚礼”/盥洗/赐字/父训/拜谢父母/揖/拜/礼成/亲迎/一拜天地/再拜父母/拜战旗。这场紧张而有序的冠礼、婚礼,将传统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从两位新人拜天地,到演员们的唱腔、动作与心理变化的场景,把这部音乐剧推上了一个高潮。

孟忠带领孟义夫妇到宗祠拜祖后,让孟义带领妇孺立刻南迁,孟义说什么也不肯,认为上阵杀敌才是保家卫国,才是大丈夫所为。他埋怨父母急着为他加冠、婚配,不是让他上阵打仗而是临阵脱逃。

孟忠抱起祖先的牌位劝解,都挡不住孟义、孟浩上阵杀敌的豪情。孟夫人百般劝说,兄弟二人还是义无反顾。她以死相逼,兄弟二人才答应下来。在这里可以看出,孟夫人不仅是名门之后,也应该是将门之后,有勇有谋,干净利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孟忠夫妇教子有方,孩子们尊老爱幼,兄弟两个答应了父母。

这里展现了《孟子》的“天下国家”思想,“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国等命运共同体的灵魂确认和理性自觉,是立身养德之本。上阵杀敌是保家卫国,护佑妇孺老弱也是保家卫国,同样责任重大。

大幕上,金人的箭矢“嗖嗖嗖”地穿透将士们的胸膛,孟忠的部队寡不敌众,最后全军覆没。整个战场只剩下孟忠一人,他誓死不屈,决不投降。孟忠夫妇及家眷十余人,被金兵捆绑押赴刑场。敌人用卑劣手段迫其投降,孟忠大义凛然,誓死不从。

“别嘴硬,你看看这是谁?”金兵用挑衅和威胁的语气说道。原来,孟浩从南迁队伍中偷偷跑回祠堂,拿了兵器,穿上盔甲跑到了战场。随着一声稚嫩的“爹、娘”,现场观众瞬间泪如雨下,有的甚至哭出声来,大声喊出“不要”。

孟忠夫妇的惊恐、颤抖、无助、纠结与生生剥离的疼痛,甚至还有对孩子的埋怨,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把内心的复杂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牵动着观众们的心弦。

父母的两声呼唤“浩儿”“浩——儿”,第一声是轻轻的,第二声则是抽筋断骨、痛不欲生、声嘶力竭的。观众们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情感,泪如泉涌,有的哭出声来。这场景、音乐和画面,又一次把沉浸式剧情与互动推向高潮。

金兵气急败坏,杀害了孟浩。随着舞台大红绸布从高台上滑落,光影中的少年孟浩躺在血泊之中,孟忠夫妇悲痛地哭喊着“浩儿”,众人也大声地呼喊着“孟浩”,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被这场景融化了。

随着一声声“浩儿”的呼唤,滑落的大红绸一直铺到高台之下,整个场景的演化概述和隐喻了南宋疆土沦失,刀光剑影,战马呼啸,铁蹄踏碎多少将士与黎民的头颅。

大风起兮白雪纷飞,孟义、韩妙青护佑妇孺艰难地行走在南迁的路上。此时,大幕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分不清是雪花还是流苏花,场景特别震撼。亲人的离世是有心灵感应的, 空中无端地飘落下两片雪白的白布。

孟义和韩妙青双膝跪地,声泪俱下。夫妇二人把白布系于腰间,短暂的跪拜之礼后,起身继续南迁。大幕上的流苏雪纷纷飘飞,这是剧情的又一个暗示和隐喻,从燃烧的岁月聆听历史的足音,经过历史的沉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步步走到盛世辉煌。剧情到了尾声,孟义懂得了“家国情怀”。

《流苏雪》共分六幕,每一幕都赢得雷鸣般的掌声。整场剧情生动,画面感、代入感极其强烈。无论是服装的色彩搭配,还是道具和造型,都既有朝代经年的韵味,又有现代潮流的气息。

整部剧情以孟子思想中的“舍生取义”为主题,以“浩然气节”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孟忠和将士们誓死守城、坚决不降,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最终血染沙场,捍卫大宋江山,护佑黎民百姓的英勇故事。

《流苏雪》剧本文学功底深厚扎实,精彩纷呈,跌宕起伏,既保留传统的经典,又牵引创新的理念,在人物思想变化、场景构造编排方面下了大功夫。从策划、艺术指导、场景、音响、服饰、道具,以及演员表现上,呈现了古典文学的灵韵和当代文学的独特审美与张扬。

1采风——邹城孟府流苏树

2湖北采风——编钟

3导演与服装设计左环宇沟通

4导演审定舞美方案

5导演与作曲刘迪沟通

6定妆照,左起:孟浩、孟夫人、孟忠、孟义、韩妙青

7孟子大剧院装台

8彩排

9剧照:一幕练兵场(孟忠)

10剧照:二幕城头(孟义婚礼)

11剧照:二幕孟府花园(孟义、韩妙青)

12剧照:三幕孟府祠堂(这一别)

孟子大剧院首演时外景

■宋亚男 刘海栋 摄影

2025-02-09 陈秀珍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6690.html 1 流苏雪,在经典与创新之间的纷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