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9日
第03版:

探索发展银发经济的中国方案

3月17日 《人民日报》 彭希哲

背景: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年人口占比较高。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中指出:“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完善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探索发展银发经济的中国方案。

观点摘要: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之举。银发经济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主导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衍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涵盖了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各个领域。当前,银发经济正成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动能,在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开辟新的领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之举。我国发展银发经济,既要借鉴参考其他国家的有益实践经验,更要立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和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发展银发经济的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银发经济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呈现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需求稳步增长、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等基本态势,同时也面临养老产品和服务供应的数量、质量、种类等滞后于市场需求,企业参与积极性高但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服务和产品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相关专业人员稀缺等问题。因此,需从体系构建、政策设计、产业布局和创新实践等方面综合发力。随着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其必将成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3月16日 《经济日报》 金观平

背景:近年来,各行各业更加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开拓发展新空间。取材自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连破票房纪录,跻身全球电影票房前五;从传统建筑瑰宝中汲取设计灵感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火热破圈,一贴难求;来自福建小渔村的簪花围带火一座城,激活了文旅产业。这一系列消费现象,折射出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方面的巨大潜力。

观点摘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因地制宜用好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我国地域广博,各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新时代的奋斗之歌,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富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高地方发展水平,需要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精心策划、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丰富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当前,消费者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特征。新的需求中蕴含着广阔市场,也指明着文化产业升级的方向。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完成,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完善文化教育体系建设,让兼具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不断涌现。同时,各地也要为文化人才发展搭建舞台,以优惠政策、荣誉表彰、职业发展机会等举措,鼓励文化人才干事创业。

为“好心情”埋单

情绪消费或将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

3月15日 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

背景:据3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走访市场,可以清晰看到青年群体消费观念发生的变化:从以前侧重商品本身的实用性,到现在愈发注重消费带来的情绪价值,更渴望通过消费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近年来,“情绪消费”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新趋势、新动能。

观点摘要:“情绪价值”成为影响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重要消费因素,实际上体现了物质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呈现品质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越来越关注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特征和附加的情感价值。特别是在年轻人之中,情绪消费已经成为释放压力、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花一点小钱,为自己买一份“好心情”,既能满足兴趣爱好又能获得精神慰藉,何乐而不为?

作为消费市场的新元素,情绪消费等新型消费代表着消费市场升级和发展的方向之一,若能瞄准用户需求、把握好发展趋势,未来或许能够成为促进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给形式主义加班“刹一刹车”

3月14日 《中国青年报》 杨鑫宇

背景:最近,某知名企业“强制员工9点之前下班”的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的热搜。据该公司一名员工介绍:有主管在部门组会上提出,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不提倡过度加班,没有必须完成的任务,那就早点下班回家,“必须9点下班”。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知名企业“强制18点20分下班”的消息,也在网上引发热议。

观点摘要:在网络上,不少人对这些企业的做法表示肯定,认为此类措施能给过度加班、竞赛加班等不良现象“刹一刹车”。应该看到,在部分行业、部分领域,超时加班已经见怪不怪,形成了某种“潜规则”。多家企业就“强制下班”出台内部规定,回应了劳动者积累已久的“痛点”,表明了企业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态度。当然,其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仍有待继续观察。

需要明确的是,在部分行业,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完成重大项目、重要创新,企业确实需要员工加班。在一定条件下,不少员工乐意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扩大团队成果,这是劳动者奋斗精神的体现。公众反对的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无效加班、形式主义加班,以及漠视员工权益、不按规定付酬的无理加班。

今年全国两会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内卷式”竞争不仅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也涵盖企业内部因不当管理产生的内耗。对用人单位而言,唯有将加班全面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让员工得到公正、合理、符合劳动法规的对待,才能解决核心矛盾,对无效加班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拿出更有效的激励措施,警惕无效“内卷”,才能使企业和员工在加班问题上达成一致,实现各取所需的“双赢”,而这也是打造健康职场生态的关键所在。(华峰 辑录)

2025-03-19 3月17日 《人民日报》 彭希哲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9366.html 1 探索发展银发经济的中国方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