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9日
第04版:

赋能县域老年教育乘“数”而上

■通讯员 刘创

上午9点刚过,71岁的史忠生戴上老花镜,熟练地点开客厅电视机上的“云聚智慧·乐龄畅享——广电云课堂”4K专区,《传统工笔花鸟画》课程准时开讲。这一幕,已成为鱼台县老年学员的日常剪影。

当老龄化遇上数字化,这座鲁西南小城以“云端破局”思维,开启了一场推动老年教育资源覆盖延伸的新变革。2024年初,鱼台县以打造“广电云课堂”为载体,充分利用覆盖县、镇(街道)、村(社区)及养老机构的四级“广电+老年教育”网络,为老年人免费提供丰富便捷的远程教育资源,不仅让“老有所学”的愿景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更让老年教育成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银发引擎”。

面对基层老年教育资源碎片化难题,鱼台县开启老年教育课程资源的云端整合工作。在“广电云课堂”科学设置“老年课程、成果展示、教师风采、校刊一览”等6大版块,按照现有书画、声乐、舞体等5个教学系别,在线上同步开设了37门课程;结合鱼台本土非遗文化和风俗人情,增加了涵盖美食品鉴、文旅推介等丰富多彩的子栏目,构建起“一云承载、多点接入、全域覆盖”的云端老年教育教学体系。

县老年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程山一直参与“广电云课堂”基础架构的设计。在他看来,构建云课堂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平移和课程堆砌,而是县域老年教育工作形态“有温度”的重构。

“我们建立学员‘需求采集、课程研发、效果评估’工作闭环,既设置有葫芦丝、古筝、竹笛演奏这类传统课程,还根据当前发展趋势开发了‘AI 智能应用’系列课程,通过学习DeepSeek等软件的操作及应用,为老年学员日常生活与兴趣学习提供便利。”程山介绍。

这几天,葫芦丝演奏课教师刘召训和茶艺品鉴课教师秦梅的线上课程收获学员点赞刷屏,成为云课堂上的明星教师。很多在电视机上观看课程的学员觉得不过瘾,又主动对接老师要求线下辅导。这种“云端名师授课+线下助教辅导”的双轨模式,让课程完课率达91%,日均活跃用户突破1700人次,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云端开花,基层结果”。

除了课程丰富、学习便捷外,“广电云课堂”还注重数据的精准分析与服务的智能化匹配。云课堂不仅打破时空限制,更通过精准的学情分析,让课程点击量、完课率、互动频次都成为优化教学的“指南针”。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闫运娟看着云课堂数据分析解释着:“这不仅为县域老年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云课堂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目前,全县“广电云课堂”共计上线课程236课时,学员累计线上参学2.1万余人次。

“广电云课堂”不仅是学习平台,更是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动教学发展的“数字桥梁”。依托孝贤文化、运河文化等资源,鱼台县老年大学组织学员参与编撰了130余万字的《走进孝贤故里》系列丛书,创作的歌曲《子衿》、小戏《三更退礼》斩获省级文艺奖项,自编自导自演的红色情景剧《永恒》荣获省离退休干部“银龄舞台”文艺党课展播活动铜奖。在王鲁镇稻米产业园,退休干部宋克亮团队打造的“稻田画”艺术通过“广电云课堂”云端传播,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升级,年吸引游客超5.3万人次。由12名老干部组建的县老年大学新媒体工作室带动学员化身为“数字反哺”志愿者,协助学校教务处打造从入学报名到教学教研全流程的数字化工作模式,帮助更多老年教育工作者和学员掌握智能技术,形成了“学习、实践、反哺”的良性循环。

“数字鸿沟”变“云端通途”——“让学习成为最好的养老”理念在鱼台的具体实践中一步步得到印证。“我们将持续聚焦老年人的所需所求所盼,将‘广电云课堂’打造成为广受欢迎的线上老年大学,让每一位老年朋友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学乐相宜的精神家园。”鱼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许宽表示。

2025-03-19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9378.html 1 赋能县域老年教育乘“数”而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