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第03版:

“绣花功夫”贵用心

3月24日 《人民日报》 李浩燃

背景:“深夜能骑电动自行车过黄浦江了!”前不久,上海复兴东路隧道试行夜间分层通行,引得代驾司机、外卖骑手拍手叫好。

为何选定该隧道?周边有需求,也因其为双管双层隧道,可避免“机非混行”。缘何23时至次日5时开放?为了和轮渡的开放时间相衔接。为什么只允许电动自行车通行?因为隧道坡度较大、坡长较长,一般自行车难以骑行通过。考量之细致用心,让人们对“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有了更具象化的感知。

观点摘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到群众中去,听民声、访民情、纳民意,治理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细分群体,努力回应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众需求。

紧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应用科创成果,为治理装上“智慧脑”,我们的城市就会更聪明,生活也将更多彩。“致广大而尽精微”。既不弃微末,在改善软硬件上积尺寸之功,也多一些打破常规、破除定式的尝试,与时俱进推动微改革、微创新,以细心、耐心、巧心提高治理精细化水平,定能用一针一线织出城市的美好未来。

以花为媒释放春日经济消费新活力

3月24日 《北京青年报》 罗振轩

背景:武汉东湖樱园“开门迎客”、云南曲靖罗平县百万亩油菜花相继绽放……随着全国气温的逐步回升,赏花踏青拉开了新一年的春游大幕,多地迎来出行旺季。业内人士表示,春日经济的不断升温,有望加速释放文旅市场消费潜能。3月以来,各地梅花、海棠、樱花等陆续迎来花期,“追花”已然激活春日旅游市场,也催开了火热的“赏花经济”。

观点摘要:“花经济”始于花,又不局限于花。当前,游客对于春季出游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观赏和拍照,而是追求更为丰富多彩的休闲体验。对此,各地以花为媒,深挖“花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在赏花游的基础上还加入田园采摘、特色农业、民宿度假、亲子互动、研学康养等多种元素,创造更多春日消费新场景,持续提升由花而生的附加值。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大盘,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过年经济热辣滚烫,春日经济顺利接棒,踏青赏花、尝春菜、品春茗等等,伴随多元消费场景的融合焕新,接棒过年经济的春日经济正持续升温,不仅带动了旅游、餐饮、住宿等领域的消费增长,也推动着户外用品生产企业全力运转,春日经济不断释放新活力。

春日经济是消费市场的“晴雨表”,折射出中国经济生机迸发、消费全面升级的局面。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开年以来,全国消费市场活力满满,投资生产一线“新”风扑面,为持续向好的中国经济写下生动注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不断提升春日经济的底色与成色,定能让消费活力更加强劲,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培育健康消费新增长点

3月21日 《经济日报》 臧梦雅

背景:随着消费者健康管理观念提升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健康消费正成为我国消费市场增长的一大亮点。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开展健康消费专项行动”,这为健康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政策利好。在政策推动下,健康消费市场潜力正在持续释放,消费者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愈加旺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547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0%。

观点摘要:我国健康消费领域的一个特点是消费群体不断扩围。充分释放新型健康消费潜能,不妨将重点放在培育壮大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上。鼓励各类企业开发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健康服务产品。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促进健康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培育更多健康消费新增长点。

健康消费为消费提质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新业态也面临一些阻碍“健康”发展的老问题。比如,虚假宣传、过度营销及诱导消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公众健康素养有待提升,等等。营造良好健康市场环境,离不开有关部门对行业的规范和引导。要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持续提升大众健康素养。商家也应恪守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产品和服务。

“为国减肥”不是笑谈

3月21日 《浙江日报》 张萍

背景:最近,“国家喊你来减重”“国家不同意你变胖”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话题源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甚至患上了慢性病”,为此国家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加之春日渐暖,减衣露肤的季节将近,浙江各地的体重管理门诊、健身机构的人多了起来,减重也成了各个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观点摘要:体重多少,不是个人私事儿吗?去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时,一些人也有过这样的疑问。现实生活中,贸然问人家的体重确实不礼貌。但随着超重肥胖人群的增加,体重问题逐渐演变为社会问题,公共性越发显著。众所周知,超重和肥胖是造成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部分癌症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造成的医疗开销、占用的医疗资源,本来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国家层面的大力推进,对提升体重管理的全民意识作用明显。去年提出“体重管理年”以来,各大医疗机构的体重管理门诊渐渐多起来,健康生活的观念得到加速普及。由此看来,“为国减肥”还真不是个笑谈,而是客观事实。关心自己的身体,就是为国作贡献。每个人的健康共同构筑了全民健康的长城,国民之间,就是这样密切相连的。

(华峰 辑录)

2025-03-2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9853.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