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主办
■张玉宝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孟子的生态智慧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资源。孟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生态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反映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也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仁民爱物:从人文到生态的关怀。在殷商时期,社会文化以“尊神”为核心,孔子对这种神本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调整,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伦理准则,将“人”确立为社会与文化的核心,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虽然孔子的思想中隐含了对自然的尊重,但其关注的重点始终在于对人的关怀,强调通过“仁”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将这种人文关怀拓展到生态领域,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观念。他认为,人类的仁爱之心不应仅仅局限于人类社会,还应延伸到自然万物。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指出:“君子之于万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一论述展现了一种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道德层次,即从关爱亲人到关爱百姓,再到关爱自然万物。这种从人文到生态的关怀,体现了儒家思想在道德与实践层面的扩展,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伦理资源,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取物有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孟子主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有节制,不能过度索取。在《孟子·梁惠王上》中,他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孟子还强调“养护”的重要性,认为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应仅仅着眼于短期利益,而应注重长期的生态保护。他指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这意味着,只有通过合理的养护,自然万物才能繁衍生息,生态环境才能保持稳定。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早期实践。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孟子的生态思想还深刻体现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他通过“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认为人类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孟子主张,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试图征服或破坏自然。在《孟子·尽心上》中,他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段话表明,通过修养内心、扩充仁义之心,人不仅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还能理解自然的规律,进而实现与天合德、天人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更是一种实践智慧的体现,“仁民爱物”“取物有节”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智慧。
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孟子的生态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仁民爱物”“取物有节”和“天人合一”等观念,为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智慧指引,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