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就像时间长河里的刻度,标记着每一处细小的节点,在特定的日子里,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祀、缅怀故人,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就是美食了。
小时候的清明,母亲会用荠菜煮一锅鸡蛋。煮熟后敲碎蛋壳,腌制一会儿,荠菜的鲜香,顺着碧绿的汁水,慢慢浸入到鸡蛋里了。母亲说,鸡蛋是团圆,清明的荠菜最鲜嫩,吃了一年都有好身体。
老家清明节吃馓子,又称食馓、寒具。苏东坡的《寒具》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清明食馓,是因为清明前的寒食节不可动火,而馓子易保存,提前炸好一些,可在禁火期间食用。
北方人喜欢面食,清明的美食里,就有子推馍,是为纪念晋国名士介子推而命名的。去山西旅游时,我一见子推馍就被吸引了。它是盛装打扮的馒头,中间夹枣、核桃等,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了面花,面花有燕、虫、蛇或文房四宝。面花常见的龙凤造型,寄托了对子女成才的期望。
每年清明,街头会有卖青团的人。它由艾叶汁和糯米粉做成,内各种馅料,本是江南小吃,逐渐风靡全国。我独爱豆沙和蛋黄馅,每年都买几个尝尝。一口下去,糯韧绵软,不甜不腻,有着淡淡的青草香。
不同地方的青团,有不同的名字:清明粿、艾粿、清明粑等,是以前清明节必备的供品,用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而青色也象征生命和健康,寓意长寿,团状则象征团圆和完整,寓意美满。
“清明螺,赛肥鹅”,清明也是吃螺蛳的最佳时节。此时的螺蛳鲜嫩肥美,肉质紧实,口感居全年最佳。清炒或酱爆螺蛳,在很多饭店是招牌菜。清明假期,喝一杯啤酒,嘬一口鲜味,别有一番风情。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清明食俗,客家小吃艾糍、畲族特色乌稔饭、福建暖菇包和润菜饼、广西五色糯米饭、潮汕朴籽粿、山东的葱蛋饼……每一款都令人垂涎。
缅怀与美食在清明时节融合碰撞,让人唤起味蕾的记忆,也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或许,这才是清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