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柳
通讯员 鞠瑞年 王旭 曹晴晴
当前,济宁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鲁南经济圈改革发展中走在前,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上勇争先”,教育首先要走在前列;实现“一个万亿、五个倍增”,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教育、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等战略部署,在创一流、创双高、创本科发展目标的引领下,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适用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济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与此同时,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技能合作为纽带,构筑“项目支撑+团队赋能”服务矩阵,构建“标准引领+资源适配”输出体系,搭建“校企共生+实体运营”海外平台,创新“技文融合+双向交流”传播路径,形成了“职教+产业+文化”三维协同出海范式。
专业跟着产业走
让职业教育成为产业助推器
职业教育必须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让专业教材、课程对接市场需求,把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凝练学科方向,增强科研和创新能力,形成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对接市场的学科结构。
今年济宁市教育大会要求,要办好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坚持专业围着产业转,推动职业院校聚焦“232”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对接15条标志性产业链,动态调整开设专业。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对接山东省“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济宁市“232”产业集群,精准服务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契合产业链、创新链,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优化了“积极适应、适度超前、服务产业、支持转型”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结合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制定《关于优化专业设置体系、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的意见》等。动态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校企共同调整专业群布局,提升专业与地方产业契合度,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数字文创、智能制造等专业群,新增储能材料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等3个专业,建成7个专本贯通专业。培育省职业教育优质教材4种,校企合作开发出版教材43种。
同时,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进一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新建大数据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实践基地,改造智能制造、建筑CAD等实训室,统筹实训室管理,提高实训资源使用效益。建立技能大赛项目培育制度,开展全院教师、学生技能水平大比武,厚植师生技能大赛群众基础;加大对技能大赛获奖师生奖励力度,提高师生备赛和参加大赛积极性。
产教深度融合
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双向赋能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有力举措。
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有一座白色的五层小楼,远看很普通,但走近会发现,门口西侧的墙壁上挂着8个金色牌匾,这里是济宁科创材料科学研究院,同时也是济宁市7家化工园区的科研中心。济宁科创材料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学军介绍,这里还是华普产业学院所在地,该产业学院是由山东华普检测有限公司联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是双方探索混合所有制的产物。华普产业学院联合济宁市7个化工园区创新“1+7+N模式”,通过在学院设1个总院、7个化工园区设立分院,N个龙头企业研究中心为拓展,有效解决化工园区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短板问题。
在华普产业学院二楼的化工基本技能实训室内,杨红霞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检验分析课。刘学军告诉记者,学校提供办学场地、理论知识和人才资源,华普检测提供实验设备、实践平台和市场动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开发、建立实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普检测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发展“共同责任人”。
目前,该产业学院拥有自主研发的智慧化育人系统,还着手打造了“育、训、赛、证、创”多维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华普现代学徒制,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还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这种“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同频共振。学院出台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行管理,提高混合所有制办学质量。学院不断拓展多元丰富的共建模式,目前,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10个,共建校企合作办学专业17个;建设职教集团3个(其中省级1个),牵头建设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产教联合体等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3个;牵头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8个,其中获批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个。
深化国际合作
构建“职教+产业+文化”出海新范式
“我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今年是我来这里的第二年,目前在校学习的内容能直接用到将来的工作中,期待毕业后在我的国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谈起自己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经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丹尼尔高兴地用中文对记者说。据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师姜晗介绍,丹尼尔来到学院后,非常认真地学习中文和专业知识。2024年12月,在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商务软件解决方案赛项国际总决赛中,经过全国26个省份以及海外2个国家共54支队伍的同台竞技,丹尼尔获得国际总决赛银牌的好成绩。
记者了解到,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在留学生培养方面,采用“导师制”“进工坊”等模式,根据每个留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辅导方案。自赛项设立以来,学院结合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备赛经验,贯彻落实“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技能竞赛理念,持续推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扩大中国教育国际影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实施“文化扬帆”计划,通过构筑项目团队服务矩阵、构建标准资源输出体系、搭建多样海外平台、创新多元融合传播路径,构建了“职教+产业+文化”协同出海范式,国际产能合作逐渐走深走实。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统战部)部长佀传周介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已与20个国家、30个国外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发国际化课程70门,编写中外合作教材20本,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10个,派遣赴国外交流、实习、留学深造学生200余名。积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国际产业布局,在埃塞俄比亚建设产教融合培训中心、在乌干达建设技术培训中心,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塞舌尔建设了4个海外分校。目前招收来自老挝、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学生62名。牵头成立中国(山东)—老挝职业教育共同体,设为秘书处单位,开创了“一校对一国”职业教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