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县化雨镇中心小学
张魏魏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乡村,探索数字工具与平台的有效应用以提升教学质量尤为紧迫。镇域教研作为区域性策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协作,对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程,探讨如何创新镇域教研模式优化教学实践,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资源均衡化需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体现在基础设施、教材供给、师资力量等多维度。数字化手段可以通过电子教材、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资源,突破地理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智能学习系统可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使农村学生获得与城市相当的教学内容。如数字教材的实时更新机制,能保证教学材料的前沿性。
教学方法革新。数字化工具推动教学模式从单向传授转向互动探究。在数学教学中,交互式白板可动态演示运算过程,在线系统提供分层练习与学情分析。通过数轴动态模拟,学生可直观理解加减法的数量关系变化。协同学习平台支持学生远程合作解题,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镇域教研创新模式构建
三级协同组织架构。建立“校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三级教研共同体:校长负责战略统筹与资源保障,教研组长制定实施方案,骨干教师提供实践智慧。通过定期研讨、教学观摩、案例分享等,形成“问题诊断——方案设计——课堂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教研流程。
数字化教研实践。智能备课系统:整合区域优质课例、微课视频、互动课件等资源库,支持教师个性化备课。通过AI分析学情数据,自动生成分层教学方案。虚拟教研空间: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跨校联合教研,实时进行课堂观察与评课。建立教学问题数据库,形成动态更新的解决方案知识库。数字课堂实践: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开发“游戏化闯关”教学模块。通过虚拟超市购物、农场管理等情境,将运算训练融入生活场景。
实践成效分析
提升教师能力。教研共同体使教师年均接受数字化培训时长增加62%,90%教师掌握3种以上数字教学工具应用。教学反思频次从每月1.2次提升至3.5次,优质课产出量增长40%。
改善学习效能。实验班学生运算正确率提升28%,问题解决速度加快35%。学习动机调研显示,数字组学生对数学课程兴趣度达82%,较传统组高26个百分点。个性化学习系统使后进生知识掌握率提高45%。
挑战与对策
基础设施瓶颈。乡村学校网络带宽达标率仅58%,设备更新周期超5年。建议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运维”的多方投入机制,重点建设5G教育专网和云服务平台。
教师数字素养。42%教师存在技术应用焦虑。应构建“基础技能——学科融合——创新应用”三级培训体系,设立数字教学能力认证制度,将教研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
资源适配性。现有数字资源与乡村教学实际匹配度不足67%。需开发本土化数字教材,建立“县——镇——校”三级资源审核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微课开发与资源共享。
(本文系:济宁市教育教学“农村教研“专项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乡村学校镇域教研创新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号:2023NCJY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