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鲍童
孔孟之乡、运河之畔,一场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热潮正蓬勃兴起。作为全国首批创业型城市,济宁市持续擦亮“孔孟故里·创业新城”创业型城市品牌,深入推进“创业济宁”五大行动,推动创业链与产业链、科技链、就业链和人才链的系统联动、融合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政策集成强支撑
构建创业扶持“四梁八柱”
在任城区李营街道向阳花科教设备有限公司的展厅内,该公司创始人王元飞和王超正向记者展示他们的“用心之作”。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小盒子到让人“怒发冲冠”的电磁大舞台,从机械齿轮传动联动墙到飞机飞行姿态演示……
这家专注科普设备生产的企业,也曾因资金短缺险些错失发展良机。2024年底,向阳花接连承接多个大型科技馆订单,但原材料采购的巨额资金让企业捉襟见肘。“对于我们小微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物,也就缺少传统贷款的可能。”来自江西的王超用带有江西特点的普通话讲述着企业的发展经历。
转机出现在任城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的一次走访中。工作人员发现向阳花符合“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条件,便为其开启贷款绿色通道,仅3个工作日,1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便发放到位。如今,向阳花的产品不仅遍布诸如北京科学中心、山东省科技馆等全国几十个省市级专业科技馆,还远销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政策像一场及时雨。”王元飞感慨的背后是我市构建起“财政补贴+金融活水+社会资本”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三年来,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岗位开发补贴等1.99亿元,试点发放“创业券”支持初创企业降成本。同时,动态监测创业项目效益,对带动就业不力的项目及时帮扶,确保政策“精准滴灌”。
要素聚合破瓶颈
打造创业保障“多维生态”
微山县夏镇“湾创邦就业创业街区”内的一家咖啡店,如今已成为创业青年交流的热门地。古朴雅致的环境里,创业者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经验和想法。“人社部门不仅减免房租,还帮忙对接货源和培训,让我顺利地把咖啡店经营起来。”店长李猛笑着说。
为破解融资难题,济宁创新推出“创贷+N”服务,联合银行、担保公司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政府仅承担9%风险,大幅提升贷款效率。在济宁高新区,奥能医疗科技凭借4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迅速扩产并研发3款新产品,新增就业20余人。“从申请到放款仅一周,效率超乎想象!”公司综合部经理孙莺业连连点赞。
打造创业保障的“多维生态”,我市通过支持创业平台与街区经济融合,建设创业街区、创业市场,推动市场发展与创业孵化互融互促。目前,全市共创建市级创业街区试点11家、创业市场试点5家,其中,任城区竹竿巷“运河记忆”创业街区入选省级创业街区建设试点。同时,我市通过支持创业平台与乡村产业融合,深化“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成功吸引人才积极返乡创业、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已累计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761个、落地项目574个,带动实现3.8万人家门口就业。
“对于急需创业辅导的创业者,我们也提供智力支撑,从全国选拔聘任296名创业导师,组建创业导师专家库,并创建25个创业导师工作室。通过开展‘六进’活动,为企业及创业者提供‘创业巡诊’和专题辅导,助力企业发展。”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杨峰说。
服务升级优体验
织密创业发展“保障网络”
“以前办贷款要跑好几趟,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行。”在济宁银行“创贷掌上办”应用界面,创业者薛美荣仅用1天便完成30万元贷款审批。这款全省首个手机端创业贷款平台,将审批时长从15天压缩至1天,获评“创新济宁”优秀案例。
数字化服务仅是济宁优化创业生态的一环。全市238处“创贷之家”驿站深入社区、园区,提供贷款申领、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此外,“创响济宁掌上通”平台集成政策清单、导师名录等信息,创业者扫码即可获取全周期支持。
政策托底,梦想生根。“国家的科普事业前景广阔,我们赶上了好时候!”王超指着展厅内遍布全球的订单地图信心满满。向阳花的产品已远销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产值预计增长30%。而在微山湖畔,李猛的咖啡店也越来越红火,“创业街区给了我们起步的底气,未来还想带动更多乡亲就业。”李猛说。
据了解,“创业济宁”五大行动成效显著。2024年以来,全市直接扶持创业1.46万人,带动就业4.1万人。“我们将继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让更多人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就业创业梦想,让更多梦想在济宁落地开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东利表示。
从政策集成到要素聚合,从服务升级到生态优化,“创业济宁”五大行动正以系统化思维破解创业难题,书写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济宁将继续以创业驱动创新,以创新激活就业,让“孔孟故里·创业新城”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