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家兴 陈其源
近年来,汶上县南站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积极探索推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新路径,将组织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走出一条基层党建、村级集体经济与基层治理三维互促的强村富民路。
激活“沉睡资源”
巧打“土地牌”
南站街道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目标,立足土地规模优势,盘活“沉睡”资源,推动村集体与合作社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筑牢发展基础,激发村集体经济内在活力。以“清化收”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摸清资产资源、理清化债思路、化解债权债务。街道宋铺村利用半年时间遍访群众、梳理“家底”,将欠缴租金的600亩土地全部收回后,与山东供销发展集团签约,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建立“保底收益+约定提升”机制,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2022年6月宋铺村合作社首次分红时,村民就分红14.5万元,村集体分红10.79万元,实现了集体增收的“开门红”。此外街道积极动员村“两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利用村内废弃坑塘、荒片、闲置房屋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街道组织各村到示范地区学习交流后,试验种植食用菌、芽麦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把闲置资源变成“流动资本”,让“寸土”再“生金”,助力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解锁“共富密码”
塑强“合作社”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土地“牛鼻子”,因村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合作社的多元化发展模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鼓励农户以自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现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创建“共富南站”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整合片区13家企业、16个村党组织分类打造产业、区域、村企、链上共富联盟,打通富民兴村“筋骨脉络”。梁桥村采取“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与济宁长恒信集团达成订单式蔬菜产供销合同。园区西村建立生姜种植及劳务服务联盟,村民就近在种植基地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刘村成立“刘村供销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助农惠农路。引进山东峻昂食品加工项目,打造农产品链条式生产加工基地,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实现每年人均增收4万至6万元。通过联建企业针对村内闲置劳动力特点定向打造的集中式、居家式工坊,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
强化“育苗壮干”
充实“人才库”
推进人才强村建设,在“选、育、管、用”上齐发力,解决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缺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的问题。通过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优化服务保障等措施,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实施“鸿雁南归”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回村任职,共引进青年人才354人,储备村级后备人才168名。实行“导师帮带+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一体化锻炼培养机制,采取“1+1+N”的方式结对联系优秀人才,依托街道党工委党校、党员教育实训基地等开展培训,扎实推进高校院所与重点企业良性互动,推动校企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街道6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联培联育,为产业振兴注入人才“活水”。按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实现人才特长与岗位的精准对接,引导乡村干部发挥所学所长,在共富联盟基地、“头雁”主播孵化基地建立人才实训平台,开办“田间课堂”“庭院课堂”“车间课堂”,积极宣传推荐优秀乡土人才。街道南李街党支部书记霍向华被评为济宁市“乡村工匠”,并成功入选济宁市2023年农民教育培训乡土专家师资库。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持续开展“支书论坛”“机关论坛”等,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