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十三中学 魏洪丽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蕴含智慧与艺术的教育实践,既要脚踏实地、深耕细作,又要心怀高远、仰望星空。我将从习惯培养、家校协同、活动育人等多维度展开论述,最终回归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
习惯培养:以细节铸就成长基石
1.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义。为此,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作业清单管理:明确任务,照“单”完成,确保学习任务清晰无遗漏。
晨读任务落实:注重质量与数量的双重提升,让晨读成为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目标激励机制:设立明确目标,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2.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室卫生管理:实行分工责任制,营造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
个人言行规范:倡导少说多做,以实际行动展现良好风貌。
课间休息与集体跑操:强调劳逸结合,强化纪律性与团队精神。
小组量化管理:实施量化评分制度,一月一总结,设立转盘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每月初量化分清零,为每位学生提供重新开始的机会。
家校合作:以真诚凝聚教育合力
1.家访,从“家门”到“心门”的跨越
家访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针对不同家庭情况设计差异化家访方案,通过倾听式家访,引导家长倾诉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与需求,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并建立“家校联系卡”,记录问题并跟踪解决情况。
2.家长会,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的转变
家长会应成为家校共育的重要平台。我采用“主题工作坊”形式,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家长分享经验。同时,让学生代表讲述班级故事,根据家长职业特长组建“家长讲师团”,开设职业体验课等特色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活动开展:以情怀点亮生命之光
1.爱家教育,从“小爱”到“大爱”的升华
通过“家庭记忆博物馆”项目,引导学生收集老照片、家书等物品,制作家庭故事手册并在班会中分享,增强家庭凝聚力。同时,开展“今天我当家”实践活动,让学生承担一日家务,体会父母辛劳。
2.爱国教育,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
通过“行走的班会课”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组织参观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时空对话”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给先烈写信并制作班级文集。
回归初心:以大教育家精神照亮教育之路
班主任工作不仅是班级管理的艺术实践,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共鸣。无论是习惯培养中的细致入微、家校合作中的将心比心,还是活动开展中的情怀浸润,最终都要回归教育的本质——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